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行義雖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行義雖修》

原文

公孫弘行義雖修[1],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2],招俊乂[3],以廣儒墨[4],弘為舉首[5]。主父偃當路[6],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7]!

段意

此為司馬遷論贊,贊公孫弘之遇時,嘆主父偃之不幸,抒發世態炎涼之感慨。

注釋

  [1]行義:指才德。修:長;美好。

  [2]鄉:通「向」。注重;重視。文學:指儒學,包括其學說和著作。

  [3]俊乂(yi):有才能的人。

  [4]廣:推廣。儒墨: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學說。

  [5]舉首:選拔出的魁首。指對策第一。

  [6]當路:掌權;任要職。

  [7]悲夫:可悲啊。既感嘆主父偃的遭遇又譏諷那些隨風轉舵之小人。聯繫《報任安書》中說的那些「全軀保妻子之臣」對待李陵前後不同的態度及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後「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之炎涼世態,理解司馬遷發此悲嘆藉以自悲的微言大義。[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