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

原文

「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2];富民之要[3],在於節儉。《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4],『禮,與奢也寧儉』[5]。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6],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7]。夏禹卑宮室[8],惡衣服[9],後聖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優矣[10],莫高於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11],而骨肉之恩親[12],爭訟之原息[13]。斯乃家給人足,刑錯之本也歟[14]?可不務哉[15]! 夫三公者,百寮之率[16],萬民之表也。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17]。孔子不云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8],『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9]』。維漢興以來[20],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21],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22]。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餘。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23]。汲黯詰之,乃聞於朝,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24]。德優則行,否則止[25],與內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26]。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賞有功[27],褒有德,善善惡惡,君宜知之。其省思慮,存精神,輔以醫藥』。賜告治病,牛酒雜帛。居數月,有瘳,視事。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終於相位。夫知臣莫若君[28],此其效也[29]。弘子度嗣爵,後為山陽太守,坐法失侯。夫表德章義[30],所以率俗厲化[31],聖王之制,不易之道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內侯[32],食邑三百戶,征詣公車[33],上名尚書[34],朕親臨拜焉[35]」。

班固稱曰[36]: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37],遠跡羊豕之間[38],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乂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39],制度多闕[40],上方欲用文武[41],求之如弗及[42]。始以蒲輪迎枚生[43],見主父而嘆息[44]。群臣慕向[45],異人並出。卜式試於芻牧[46],弘羊擢於賈豎[47],衛青奮於奴僕,日碑出於降虜[48],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49]。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50]、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51]、石慶,質直則汲黯[52]、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53]、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54]、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55],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56]、金日䃅。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57],制度遺文[58],後世莫及。孝宣承統[59],纂修洪業[60],亦講論《六藝》[61],招選茂異[62],而蕭望之[63]、梁丘賀[64]、夏侯勝[65]、韋玄成[66]、嚴彭祖[67]、尹更始以儒術進[68],劉向、王褒以文章顯[69]。將相則張安世[70]、趙充國[71]、魏相[72]、邴吉[73]、於定國[74]、杜延年[75],治民則黃霸[76]、王成[77]、龔遂[78]、鄭弘[79]、邵信臣[80]、韓延壽[81]、尹翁歸[82]、趙廣漢[83]之屬,皆有功跡見述於後。累其名臣[84],亦其次也[85]。

段意

後人將漢平帝元始中王元後的詔書及班固《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結尾的「贊」附錄於此,說明「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的道理,並盛讚漢代名臣、將相的功業,為世人樹立楷模。

注釋

  說明:兩則附錄中涉及的人、事較多,且事跡多見於《史記》,有的前文已注,凡此不復贅錄,僅對文言詞語及未涉及者作簡釋。

  [1]這是漢平帝元始中(公元3年左右)王元後的詔書,後人附錄本傳之後。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此處指漢元帝皇后、成帝生母、平帝祖母王政君(前71年—公元13年)。她經曆元、成、哀、平四帝直至王莽數朝,平帝時臨朝,委實權於侄子王莽。詔:下詔書。大司徒、大司空:官名。

  [2]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語出《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3]要:關鍵。

  [4]《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十八章。一般認為系孔門後學所作。論述封建孝道,宣傳宗法思想。上:指國家。

  [5]禮,與奢也寧儉:禮與奢侈相比較,與其奢侈,毋寧省儉。

  [6]九合一匡:多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

  [7]以:因。其:指代管仲。泰:過分。過分奢侈。

  [8]卑:卑下;低矮。使官室低矮。

  [9]惡衣服:使衣服粗劣。

  [10]德優:德政厚施。

  [11]序:次序。得:達到。

  [12]親:深厚。

  [13]爭訟:爭執、訴訟。原:根源。息:平息。

  [14]歟:表感嘆、疑問的語氣詞。

  [15]可:能。務:盡力去做。

  [16]百寮:百官。率:表率。下句之「表」,同義。

  [17]樹:立。直表:端正的標幟。曲:彎。

  [18]引語本於《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美稱。也有稱女子的。此處指魯國掌權之貴族季康子。意思是:您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

  [19]引語本於《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舉:選拔;褒揚。善:善良;賢能之人。教:教化。不能者:德行差且不注重修養的人。勸:勸勉(他們)。

  [20]維:通「惟」、「唯」。只是。

  [21]較然著明:非常明顯。指表現突出。較:很顯明。然:形容詞尾,……的樣子。

  [22]若:像。此句在肯定漢興以來大臣們身行儉約的基礎上進一步讚揚公孫弘的突出表現。

  [23]克約:克制約束。從制:遵依制度。

  [24]減於制度:比制度規定的標準低。據禮制規定,達官貴人地位尊貴,衣、食、住、行均規定標準,以別於民,以顯其貴。

  [25]否:德不優者。則:就。止:停止。否則,有別於現代漢語之「否則」。

  [26]詭服:假意服從,表面上按規定辦事。釣虛譽:沽名釣譽。殊科:不屬同一類型。

  [27]制:制詔;帝王的命令。「命為制,令為詔。」(《秦始皇本紀》)。

  [28]莫若:沒有比得上(國君的)。

  [29]效:效驗。

  [30]表德章義:表彰德義。章,通「彰」。

  [31]所以:表原因。率:引導。俗:風俗。厲:勉勵。化:風化;教化。

  [32]其:句首發語詞,表示期望或命令等。這裡是詔令。賜:賞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公孫弘子孫中的嫡系者。

  [33]征:徵召。詣:到。公車:官名、官署名。

  [34]上名:提名上報。尚書:官名。

  [35]拜:授予官爵。焉:代詞,相當於「之」,他。

  [36]班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修成《漢書》。稱曰:以下文字系《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結尾部分的「贊曰」,個別文字略有出入。

  [37]鴻漸之翼:鴻雁飛升之翼,比喻才能非凡。困:受困。燕雀:泛指小鳥,比喻才幹庸劣之輩。

  [38]遠跡羊豕之群:遠遠混跡於豬羊群里。

  [39]四夷:四方蠻夷部族。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賓:賓服;歸順。

  [40]闕:通「缺」。空缺。此指制度不健全。

  [41]文武:有文武才能的人。

  [42]求之如弗及:搜求他們,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此指漢武帝求賢若渴。

  [43]蒲輪:以蒲裹輪的車子。枚生:枚乘。西漢辭賦家。

  [44]嘆息:讚嘆。見前文。

  [45]慕向:羨慕嚮往。

  [46]試:任用。芻牧:割草、牧畜。 卜式原系牧羊之人,後被任用為朝臣。

  [47]弘羊:桑弘羊。 西漢政治家。 擢(zhuó):提拔。賈(gu):商人。豎:豎子,對人的蔑稱。

  [48]日䃅(mi di):金日䃅。本為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時歸漢。

  [49]斯:這些(人)。曩(nang)時:從前。版築:用板築土牆。喻出身低微。飯牛:餵牛。喻義同前。朋:類。

  [50]儒雅:文雅。

  [51]篤行:誠心誠意地做事。

  [52]質直:質樸、正直。

  [53]滑稽:指能言善辯的人。

  [54]歷數:天文歷算之學。

  [55]協律:校正樂律。

  [56]受遺:接受遺命,輔佐新主。

  [57]是以:「以是」之倒裝。由於這樣;因此。興造功業:創立功業。

  [58]制度遺文:典章制度和遺留下來的文辭或文物。

  [59]孝宣:漢宣帝劉詢。承統:繼承帝位。

  [60]纂(zuan)修:繼承、治理。洪業:大業。

  [61]六藝:即六經。包括《禮》、《樂》、《書》、《詩》、《易》、《春秋》。

  [62]茂異:優秀人才。

  [63]蕭望之(?—前41年):西漢大臣。宣帝時官至太子太傅。曾主持石渠閣會議,評議儒生對五經同異的意見。

  [64]梁丘賀: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官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

  [65]夏侯勝: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

  [66]韋玄成:宣帝時以明經累官至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

  [67]嚴彭祖:西漢公羊春秋嚴氏學的創立者。

  [68]尹更始:經學家。以儒術進:憑藉精於儒學而進用。

  [69]劉向: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王褒:辭賦家。顯:顯貴。

  [70]張安世:西漢名臣。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宣帝時為大司馬。

  [71]趙充國:西漢大將。出擊匈奴,勇敢善戰,任後將軍。

  [72]魏相:西漢大臣。

  [73]邴吉:宣帝時任丞相。

  [74]於定國:宣帝時任廷尉,決獄審慎,後為丞相。

  [75]杜延年:昭帝時為校尉。宣帝時任太守、御史大夫。

  [76]黃霸:西漢名臣。宣帝時任刺史、太守,後為御史大夫、丞相。

  [77]王成:為膠東國相,治有政聲。

  [78]龔遂:曾任渤海太守,遇饑荒,開倉借糧,獎勵農桑,獄訟減少,農民歸田。後官水衡都尉。

  [79]鄭弘:以好學明經、通法律政事被任為太守等職,有政績。

  [80]邵信臣:元帝時任太守等職,發展水利事業有功。

  [81]韓延壽:西漢大臣,曾任太守等職。

  [82]尹翁歸:曾任弘農都尉等職,廉能,有政績。

  [83]趙廣漢:宣帝時任太守,後遷京兆尹,執法不避權貴,後被殺。

  [84]累:當作「參」,參驗;比較。名臣:武帝時的名臣。

  [85]亦其次也:也只是比他們(武帝時的名臣)差一些。[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