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者》

原文

學長短縱橫之術[1],晚乃學《易》[2]、《春秋》、百家言。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3],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游者[4],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5]。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6],忠臣不敢避重誅[7]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8]。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9]。

《司馬法》曰[10]:「國雖大[11],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凱[12],春蒐秋獮[13],諸侯春振旅[14],秋治兵[15],所以不忘戰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6],兵者兇器也[17],爭者末節也[18]。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故聖王重行之[19]。夫務戰勝窮武事者[20],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21],蠶食天下,併吞戰國[22],海內為一[23],功齊三代[24]。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25]:「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26],遷徙鳥舉[27],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8],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29],闢地千里,以河為境[30]。地固澤鹵[31],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32],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33]。又使天下蜚芻輓粟[34],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35],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36]。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37],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38],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39]:「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40]。」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41]。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42],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43],亦適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44]。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45],非完事也[46]。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47]。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48],禽獸畜之[49],不屬為人[50]。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51],而下循近世之失[52],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53]。乃使邊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54],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55]。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56],此得失之效也。故 《周書》 曰: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57]。」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58]。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59],不在於瓦解[60],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61],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62],非有孔、墨、曾子之賢[63],陶朱、猗頓之富也[64],然起窮巷,奮棘矜[65],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66],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67],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68],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69]。是之謂土崩[70]。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71]。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72],威足以嚴其境內[73],財足以勸其士民[74],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75],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76],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77],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78]! 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79],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80],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 此二體者[81],安危之明要也[82],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間者關東五穀不登[83],年歲未復[84],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85],推數循理而觀之,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86],明於安危之機,修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故雖有強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弘游燕之囿[87],淫縱恣之觀[88],極馳騁之樂,自若也。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89],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90],而天下無宿憂[91]。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 雖然[92],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寬仁之資,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93],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餘恩遺德為數世隆,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94],此陛下之所服也[95]。臣聞圖王[96]不成,其敝足以安[97]。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98]。及其衰也[99],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100]。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沒[101],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諸侯恣行,強陵弱[102],眾暴寡[103],田常篡齊[104],六卿分晉[105],並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於是強國務攻,弱國備守,合從連橫[106],馳車擊轂[107],介冑生蟣蝨[108],民無所告訴[109]。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110],壞諸侯之城,銷其兵[111],鑄以為鍾虡[112],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113],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向使秦緩其刑罰[114],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風而循其故俗[115],為智巧權利者進[116],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諂諛者眾[117],日聞其美,意廣心軼[118]。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闢地進境,戍於北河,蜚芻輓粟以隨其後。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119],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120],項梁舉吳[121],田儋舉齊[122],景駒舉郢[123],周市舉魏[124],韓廣舉燕[125],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126],至於霸王[127],時教使然也[128]。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129],窮兵之禍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

今欲招南夷[130],朝夜郎[131],降羌僰[132],略州[133],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蘢城[134],議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135]。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鍛甲砥劍[136],橋箭累弦[137],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旁脅諸侯,非公室之利也。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 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 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138],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段意

記敘主父偃的出身及任郎中、中大夫的經過,錄載了主父偃、徐樂、嚴安三疏,三疏內容均屬勸諫漢武帝慎戰重民,不要窮兵黷武。

注釋

  [1]長短縱橫之術:即縱橫家之術。

  [2]《易》:即《周易》,又稱《易經》。儒家經典之一,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變化。

  [3]排擯:排斥擯棄。

  [4]莫足游者:沒有誰值得他去遊說。

  [5]闕下:宮門之下。借指皇帝。

  [6]切:懇切。博觀:廣泛聽取意見。

  [7]重誅:嚴厲的懲罰。

  [8]是故:由於這個緣故;因此。遺策:失策。

  [9]幸赦:赦免我的罪。幸:謙敬之詞。

  [10]《司馬法》:古兵書。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編纂,並附司馬穰苴兵法於其中,故名《司馬穰苴兵法》。

  [11]雖:即使。

  [12]大凱:凱旋班師所奏的軍樂。

  [13]春蒐(sou):春天打獵。秋獮(xian):秋天打獵。

  [14]振旅:整頓軍隊。

  [15]治兵:訓練軍隊。

  [16]且夫:表示更進一層發議論的發語詞。逆德:悖逆行為。

  [17]兵:兵器;武器。

  [18]爭:爭鬥。末節:小節;小事。

  [19]聖王:聖明的君主。重:慎重。

  [20]務戰勝:致力於以戰爭取勝。窮武事:窮兵黷武。

  [21]秦皇帝:秦始皇。任:憑藉。

  [22]戰國:此指互相爭戰的國家。

  [23]海內:四海以內,指全國。古人以為我國四周都是海,故稱全國為海內。

  [24]齊:等同。三代:夏、商、周三朝。

  [25]李斯:秦始皇時的丞相。

  [26]委積:倉廩之藏。少曰委,多曰積。守:保管。

  [27]遷徙鳥舉:比喻像飛鳥一樣往來不定。

  [28]踵:接連不斷地運送。

  [29]蒙恬:秦朝名將。

  [30]河:古代專指黃河。

  [31]澤鹵:土地含鹽鹼成分多,不宜耕種。

  [32]是:這。豈:難道。

  [33]勢:客觀形勢。

  [34]蜚芻輓粟:急速運輸糧草。蜚:通「飛」。芻:草。

  [35]黃:縣名。在今山東黃縣。腄(chui):縣名。在今山東福山。琅邪:郡名,縣名。郡在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縣在山東膠南。負海:靠海。

  [36]率:一般。約略計算用語。鍾:容量單位。六斛(石)四斗為一鍾。石(dan):十斗為一石。

  [37]相望:相連。

  [38]高皇帝:漢高祖劉邦。

  [39]成:人名。

  [40]臣竊危之:我私下認為是危險的事。危之:以之為危。意動用法。

  [41]平城之圍:漢高祖劉邦進擊匈奴至平城,被圍於平城東白登山七日。

  [42]積眾:聚集百姓。暴(pu)兵:陳列士兵(於邊境)。

  [43]覆軍:使敵軍覆滅。使動用法。

  [44]償:抵償。

  [45]甘心於外國:因揚威於外國而稱心如意。

  [46]完事:完美之事。

  [47]固然:本來是這樣。

  [48]固弗程督:本來就不加以規範督導。弗:不。程:規矩、法則。督:監督。

  [49]禽獸畜之:把匈奴人當作禽獸看待。

  [50]不屬為人:認為匈奴不屬人類。

  [51]統:統治經驗。

  [52]失:失敗;失誤。指錯誤的做法。

  [53]慮易:思想起變化,行動上就生變。

  [54]外市:與外族人交易,即內通外敵。

  [55]尉佗:即趙佗。秦時為南海郡龍川縣令。後趁秦末內亂,建立南越國,稱王。章邯:秦將。後降項羽,兵敗自殺。得以成其私:他們都是趁秦末戰亂之時,發生變亂或與外敵暗通,撈取私利。

  [56]二子:即尉佗、章邯。

  [57]引語不見於《周書》,為逸篇之語。另一說,《周書》指《逸周書》。二句意思是:天下的安危取決於國君的號令,國家存亡在於國君的用人。

  [58]徐樂:無終(今天津薊縣)人,先為郎中,後拜為中大夫。嚴安:臨菑(今山東淄博)人,本名莊安,後世避漢明帝劉莊諱,改稱為嚴安。世務:當世的政務。

  [59]土崩:土層崩塌。比喻下層人民造反。

  [60]瓦解:瓦片分解。比喻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叛亂等。

  [61]陳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事見《陳涉世家》。千乘(sheng):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大的諸侯國土地方圓百里,能出兵車千乘,稱千乘之國。

  [62]鄉曲:鄉里。譽:名譽、稱譽。意思是:陳涉系普通農民,在鄉里無很高的名望。

  [63]孔:孔子。墨:墨子。曾參:孔子的弟子。賢:賢能。

  [64]陶朱:即范蠡。春秋末越國的大夫,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游齊國,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以經商致富。猗頓:戰國時大商人。

  [65]棘矜(jin):泛指武器。

  [66]偏袒:袒露一臂。古人表示憤怒、振奮的一種動作。從:跟隨;響應。風:像大風興起,勢不可當。

  [67]恤:體恤;憐憫。

  [68]俗:社會風俗。政不修:政治不修明。

  [69]資:憑藉。

  [70]是:這。之:指代上述情況。

  [71]吳、楚、齊、趙之兵:指漢景帝時發生的吳楚七國叛亂。景帝時,採用晁錯的建議,削減諸侯王國的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勾結楚、趙、膠東、臍西、濟南、淄川各王,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漢景帝派周亞夫等率軍鎮壓,平定了七國之亂。

  [72]甲:鎧甲;古時戰士穿的一種戰衣。此處借代武裝的士兵。

  [73]威:威勢。嚴:整齊;整飾;嚴明。

  [74]勸:勸勉;獎勵。

  [75]西:向西。攘(rang):搶;奪取。禽:通「擒」。為禽:被擒拿。

  [76]先帝:指死去的漢高祖、文帝。德澤:恩德;恩澤。民:百姓。眾:很多。

  [77]雖:即使。或:有的(人)。首惡:首先作惡。

  [78]況:何況。三晉:戰國初,晉國的韓、趙、魏三卿瓜分晉國,各自立國、成為諸侯,故稱其為「三晉」。這裡借指圖謀奪取皇位的諸侯、大臣。

  [79]誠:如果。

  [80]旋踵:轉動腳跟。比喻時間極短。

  [81]二體:兩個主要方面。

  [82]明要:關鍵。

  [83]間(jian):近來。關東:潼關以東地區。登:莊稼成熟。

  [84]年歲:年景;年成。復:恢復。

  [85]重:加上。

  [86]萬化之原:萬物變化之原。

  [87]弘:擴大。游燕:遊玩宴飲。燕,通「宴」。囿:苑囿,畜養禽獸的園地,泛指獵場等。

  [88]淫:無節制;過分。縱恣:縱情恣欲。觀:觀賞。

  [89]金石絲竹:泛指樂器。

  [90]帷帳之私:指密室中的情愛。俳優:藝人。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古代貴族將其當作玩物。

  [91]宿憂:積久的憂慮。

  [92]雖然:雖然如此。

  [93]侔(mou):齊;等同。

  [94]負:背靠着。扆(yi):屏風。攝:整理。袂(mei):袖子。揖:拱手行禮。

  [95]服:事;做的事。

  [96]王:王業。

  [97]敝:指某種作法最不成功的結果。安:安定。

  [98]刑錯句:無人犯法,刑法擱置不用。錯,通「措」,擱置。

  [99]及:等到。其:它。指周王朝。

  [100]五伯(ba):指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王、秦穆公,時稱「五霸」。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更(geng)起:迭起;相繼興起。

  [101]既:後來。

  [102]陵:欺侮;侵犯。

  [103]暴:欺凌。

  [104]田常篡齊:田常篡奪了齊國的大權。田常,又名恆,即田成子,陳成子。春秋末期齊國大臣。他殺死簡公,擁立平公,自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擴大封邑,田氏始專齊國之政。

  [105]六卿分晉: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瓜分了晉國。春秋末期,六卿專晉國之政,不斷打擊舊貴族勢力,分割其領地。後來,六卿內部也發生激烈鬥爭,到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分別建立三個封建政權。

  [106]合從(zong)連橫:指戰國時期,秦以外各國聯合抵禦秦國,稱合從;隨從秦國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從,通「縱」。

  [107]轂(gu):車輪中心的圓木,用以插輻條。

  [108]介冑:士兵穿戴的盔甲。蟣虱:音ji shi。寄生在人或動物身上的小蟲為虱,蟣是虱生的卵。

  [109]訴(su):訴說。

  [110]主:掌管。

  [111]銷其兵:銷毀兵器。

  [112]虡(ju):懸鐘的架子兩側的柱。

  [113]元元黎民:善良的百姓。

  [114]向使:假使。

  [115]是風:這些風氣。指上文「緩其刑罰……」

  [116]智巧權利者:玩弄權術的奸佞。

  [117]諂諛:巴結上司。

  [118]意廣心軼(yi):躊躇滿志,野心膨脹,貪得無厭。

  [119]轉輸:運輸糧草。

  [120]武臣:陳涉部將。張耳:陳涉的部下。舉:攻占。

  [121]項梁:項羽的叔父,在吳起兵反秦。

  [122]田儋:齊國貴族,起兵反秦。

  [123]景駒:楚國貴族,後被秦嘉等立為楚王。

  [124]周市(fu):魏國人,陳涉部將。

  [125]韓廣:陳涉起義後,武臣命他略定燕地,被立為燕王。

  [126]壤長地進:通過征戰,逐漸擴大地盤。

  [127]至於:以至達到。

  [128]教:政教。指秦的暴政。

  [129]滅世絕祀:秦的統治被消滅,祭祀宗廟的活動自然而然地滅絕了。

  [130]招南夷:招徠西南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

  [131]朝夜郎:使夜郎國朝服。

  [132]降羌僰(bo):降伏羌人、僰人。

  [133]略(hui)州:攻占州。

  [134]燔(fan) :焚燒。

  [135]子民:養育愛護百姓。即「以民為子」,意動用法。

  [136]鍛甲砥劍:錘打製造鎧甲,磨礪刀劍。

  [137]橋箭累弦:矯正箭鏃,積攢弓弦。

  [138]謁(ye)者:官名。掌賓贊授事。[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