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儀列傳與張儀俱事秦惠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儀列傳與張儀俱事秦惠王》

原文

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1],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泰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2]?」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3],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願以為子[4]。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5],良仆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6],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 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7],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8]?」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9]?」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10],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11]」,願謁行於王[12]。』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13]。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14],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15]:『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16],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17]。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18]!」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19]。」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20]? 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21],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23]。」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段意

寫遊說之士陳軫的事跡。陳軫與張儀俱爭寵於秦惠王,當惠王相儀後,陳軫之楚。陳軫使秦過魏,告犀首以自貴於諸侯之法,後犀首果然為三國相。陳軫出使至秦,又以卞莊子刺虎作譬,以為秦應對韓、魏相鬥取靜觀態度為是,秦果然從韓、魏兩敗俱傷中得到好處。

注釋

  [1]重幣輕使:攜帶豐厚的錢幣,乘坐輕捷的使車。

  [2]王胡不聽乎:大王為什麼沒有聽說呢?

  [3]昔子胥句:子胥謂伍子胥。伍子胥事跡詳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4]曾參:孔子弟子,至孝。

  [5]仆妾:男僕和女奴。

  [6]鄉曲:猶鄉里,言距離極近。

  [7]吾為事來:意謂我特意到你這兒來,是有事要告知。

  [8]公何句:你為何好飲酒呢?

  [9]厭事:事務繁多。厭,通「饜」,飽,此指多。

  [10]田需:魏相。

  [11]數使兩句:意謂多次派使者來,對我轉達燕王、趙王的話說:「你在魏國不能受到重用,何不到我這裡來。」

  [12]謁行:告別辭行。

  [13]以事委焉:指委以相位。

  [14]鄙細人:低賤細微之人。

  [15]中謝:侍奉君主之近臣。

  [16]越聲:操越地方言唱越地歌曲。

  [17]猶尚:還。

  [18]豈能句:意謂不能忘秦。

  [19]願子兩句:意謂希望你在為你的主人謀畫之餘,為我也謀畫謀畫。此乃謙言陳軫先為其君而後及自己。

  [20]亦嘗句:也曾經有用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告知於大王的人嗎?卞莊子,春秋時魯國勇士。

  [21]食甘:吃食甘美。

  [22]立須之:站着等待兩虎相鬥結束。須,等侯。

  [23]臣主與王:謂楚王和秦王。[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