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儀列傳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儀列傳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

原文

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2],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3],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4],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5]。

「今以大王之力[6],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遷九鼎[7],守白馬之津[8]。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9],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10],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11],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12],齊獻魚鹽之地[13],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斗,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

「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14],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15],願大王之定計。」

趙王曰:「先王之時[16],奉陽君專權擅勢[17],蔽欺先王,獨擅綰事[18],寡人居屬師傅[19],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20],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21],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22],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23],適聞使者之明詔[24]。」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段意

寫張儀使趙以連橫之利說趙武靈王。張儀先以秦國之強大相威脅,接着又以楚、韓、梁、齊均已同秦連橫指出合縱之不可恃,繼而又以四分趙地再次相威脅,終於使趙王同意連橫。

注釋

  [1]趙王:指趙武靈王。

  [2]賓:通「擯」,排斥。

  [3]懾伏:震服,意謂因震恐而伏於地下。

  [4]四封:四境。

  [5]督過:指責過錯。

  [6]今以大王之力:意謂秦國依仗趙王之力。按:此句乃委婉語。

  [7]包兩周,遷九鼎:據《史記·六國年表》,秦取東周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時張儀已卒六十年。遷九鼎,即遷都,然史籍不載其事。

  [8]白馬之津:故址在今河南滑縣東北。

  [9]渡河逾漳:渡過黃河,越過漳水。

  [10]願以兩句:意謂希望在甲子這一天同趙會戰,以決定誰勝誰負。正,決定。正殷紂,決定誰為殷紂,猶言決定誰勝誰負。按:周武王於甲子之日誓師牧野,大敗商紂王,故此雲甲子合戰。

  [11]反齊國:傾覆齊國。

  [12]而韓、梁句:而韓、魏兩國稱臣為東邊的藩國。按:據《史記·秦本紀》,「韓王入朝,魏委國聽命」,事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54年),時張儀已卒五十五年。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韓稱臣於秦,事在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時張儀已卒七十五年。

  [13]齊獻魚鹽之地:齊國臨海,廣產魚鹽,故謂齊地為魚鹽之地。按:據史料,張儀說趙王時並無齊獻地於秦事。

  [14]午道:地名,在趙東齊西。

  [15]案兵:屯兵不動。

  [16]先王:指趙武靈王父趙肅侯。

  [17]奉陽君:指趙肅侯弟趙成。又,繼趙武靈王即位之趙惠王時之權臣李兌亦號奉陽君。

  [18]綰事:即官事,管理國家之事。

  [19]居屬師傅:起居活動歸老師管教。

  [20]奉祀:敬奉祭祀。此指即位為君。

  [21]以為一從:覺得為了一個合縱之策。

  [22]乃且句:於是就想改變前衷。

  [23]約車:準備車輛。

  [24]明詔:猶言明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