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曹相國世家月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月餘,魏王豹反[4],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遫軍東張[5],大破之。
原文
月餘,魏王豹反[4],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軍孫遫軍東張[5],大破之。因攻安邑[6],得魏將王襄。擊魏王於曲陽[7],追至武垣[8],生得魏王豹。取平陽[9],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賜食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10],大破之,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11],擊成安君[12],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敖倉[14]漢王之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15]。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16]。還定濟北郡[17],攻著、漯陰、平原、鬲、盧[18]。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19],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將軍周蘭。定齊,凡得七十餘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20],其守相許章[21],及故齊膠東將軍田既。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項籍已死,天下定,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齊為郡。參歸漢相印[22]。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以高祖六年賜爵列侯[23],與諸侯剖符[24],世世勿絕。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號曰平陽侯,除前所食邑[25]。
以齊相國擊陳豨將張春軍[26],破之。黥布反[27],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將兵車騎十二萬人[28],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南至蘄[29],還定竹邑、相、蕭、留[30]。
參功:凡下二國[31],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32]、郡守、司馬、侯[33]、御史各一人。
段意
敘曹參隨韓信參加楚漢戰爭等所立的戰功。曹參曾先後以假左丞相和右丞相的身分隨韓信作戰。高祖定天下後封為列侯,兩次參加平亂戰役。本段末了對曹參的所有戰功作了總計。
注釋
[1]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2]假左丞相:代理左丞相。假,代理某官職權。左丞相:沒設左、右丞相,此時天下未定,丞相只是虛名。
[3]關中:古地區名,泛指陝西中部地區。
[4]魏王豹:項羽所封的西魏王,事詳《魏豹彭越列傳》。
[5]別與韓信:與韓信分頭出擊,互相配合。韓信:事詳《淮陰侯列傳》。孫遫:魏將名。遫,同「速」。東張:古城名,在今山西臨晉縣西。
[6]安邑:古邑名,在今山西夏縣西北。
[7]曲陽:秦縣名,在今河北西部。
[8]武垣:古邑名,在今河北肅寧縣東南。
[9]平陽:秦縣名,在今山西臨汾西南。
[10]夏說(yue):陳余為代王時,夏說任相國,並非趙國的相國。鄔:縣名,在今山西介休縣東北。
[11]張耳:秦末參加陳勝趙義軍,擁趙歇為趙王。項羽封他為常山王,歸服劉邦後被封為趙王。井陘(xing):古地名,在今河北井陘縣。
[12]成安君:陳余的封號。陳余曾和張耳參加陳勝趙義軍,擁趙歇為趙王,趙歇立陳余為代王。
[13]別將:與主力軍配合作戰的部隊將領。
[14]詣:到。敖倉:秦代建立的大糧倉,在今河南滎陽縣的敖山上。
[15]齊:秦末田儋、田榮相繼自立為齊王。
[16]歷下:古邑名,在今山東濟南市西。臨菑:古地名,在今山東淄博市東。
[17]濟北郡:漢郡名,治所在今山東長清縣南。
[18]著:古邑名,在今山東臨邑縣東南。漯(luo)陰: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臨邑縣。平原: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鬲(ge):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北。盧:古邑名,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
[19]上假密:古亭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北。
[20]田廣:齊國貴族田榮的兒子。田榮與其弟田橫起兵反秦,自立為齊王。項羽代齊,田榮死,田榮弟田橫立田廣為齊王。
[21]守相:以相的身分留守的人。
[22]參歸漢相印:曹參以右丞相身分與韓信攻齊,任務完成,故辭去相位。
[23]列侯:秦漢二十級爵的最高級,即第二十級,有封邑。
[24]剖符:將符剖分為二,帝王與諸侯各執其一,作為信物。
[25]除:去掉。
[26]陳豨:漢將,謀反被誅。事附《韓王信盧綰列傳》。
[27]黥布:即英布,初為楚將,後投劉邦,謀反被誅,事詳《黥布列傳》。
[28]悼惠王:劉邦長子齊王劉肥的諡號。
[29]蘄:古縣名,在今安徽宿縣南。
[30]竹邑:古邑名,在今安徽宿縣北。相:古縣名:在今安徽濉溪縣北。留:古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31]凡下:共計攻取。
[32]大莫敖:戰國時楚國的爵位名,相當於卿一級。
[33]侯:軍侯,秦代軍隊中管理事務工作的官。[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