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

原文

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3],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4],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5],數歲。

天漢二年秋[6],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7],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8]。陵既至期還[9],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10],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11],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12]。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13]。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14]。

漢聞,族陵母妻子[15]。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16]。

段意

寫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的情況。天漢二年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武帝又派李陵帶領五千名弓箭手步兵去牽制匈奴兵力。在歸途中,李陵的五千名士兵,受到單于八萬士兵的包圍。李陵經過八天奮戰,終因糧食缺乏,又無救兵,而投降匈奴。自此,李氏聲名敗壞。

注釋

  [1]既壯:到了壯年以後。

  [2]選為二句:提拔為宮中羽林軍的長官,監管羽林軍的騎郎,建章:西漢宮名,武帝時建,位於未央宮西。後泛指宮闕。

  [3]居延:右邊塞名,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築於居延澤上,在今內蒙額濟納旗東南。

  [4]丹陽:在今皖南、蘇西南、浙西北一帶。

  [5]教射句: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術,以防匈奴入侵。酒泉、張掖:皆在今甘肅省西北中部。

  [6]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

  [7]貳師將軍李廣利:貳師,大宛國地名。太初元年,武帝派李廣利到該地去奪良馬,因以貳師為李廣利之號。

  [8]欲以二句:武帝的主意是:讓李陵去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要讓匈奴集中力量攻向李廣利的部隊。

  [9]至期還:到了約定的軍期,就撤兵回來。

  [10]且引且戰:一邊撤退,一邊作戰。

  [11]遮狹絕道:堵住狹谷,截斷歸路。

  [12]招降陵:誘導李陵投降,

  [13]餘亡散:其餘逃亡分散的。

  [14]乃以句:就把他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享有尊貴地位。

  [15]族:即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法,殺死犯罪者的整個家族。

  [16]用為恥焉:都為這件事感到羞恥。[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