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梁孝王世家十七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1],留,其明年,乃之國。

原文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1],留,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2]。上與梁王燕飲[3],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4]。」王辭謝。雖知非至言[5],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6]。吳、楚先擊梁棘壁[7],殺數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8],以距吳、楚[9]。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10]。明年,漢立太子。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11],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12],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13]。大治宮室[14],為復道[15],自宮連屬於平台[16]三十餘里。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 東西馳獵,擬於天子[17]。 出言��[18],入言警[19]。招延四方豪桀[20],自山以東遊說之士[21],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22],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23],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24],迎梁王於關下[25]。既朝,上疏因留[26],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27],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28]。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29],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30],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31]。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32],竇太后義格[33],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34]。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35]。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36],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使者責二千石急[37],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38]。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39],然後得釋[40]。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41],使乘布車[42],從兩騎入[43],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44],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45]。北獵良山[46],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47],六日卒,諡曰孝王。   

段意

寫梁孝王劉武負太后、景帝之愛,矜抗擊吳楚之功,驕奢僭禮,並且謀繼帝位;其謀未能得逞後,又暗中派人入京刺殺反對者,終遭景帝不滿和疏棄,抑鬱而死。

注釋

   [1]比年:连年。

  [2]上:此指漢景帝。

  [3]燕飲:宴飲。燕:通「宴」。

  [4]千秋萬歲:君王死的諱辭。

  [5]至言:真心話。

  [6]齊:因膠西、膠東、濟南、淄川四國都是由齊國分出的,所以這裡用齊概稱之。

  [7]棘壁:地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

  [8]韓安國:即下文提到的韓長孺,事詳見其本傳。張羽:事跡不詳。

  [9]距:通「拒」,抵禦。

  [10]略:奪取。中分:相等。

  [11]高陽:古亭(基層行政單位)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

  [12]東苑:即免園,舊址在今河南商丘東。

  [13]廣:擴大。

  [14]大治:大肆修建。

  [15]復道:高樓間或山岩險要處架空的通道。

  [16]連屬(zhu):連接。平台:梁王所築離宮,在今商丘東北。

  [17]擬:比,類似。

  [18]��(bi):清道。

  [19]警:警戒。按��警特指皇帝出入時清道戒嚴,禁絕行人。

  [20]招延:招攬。

  [21]山:指崤山。

  [22]中尉:武官名。秦漢時掌管京城治安,漢初各諸侯國亦有類似設置,職掌相當於郡尉。

  [23]且百巨萬:將近百億。巨萬:萬萬。

  [24]持節:拿着符節。乘輿駟馬:駕着駟馬高車。

  [25]關下:指函谷關前。

  [26]疏:奏章。

   [27]辇(nian):帝王所乘的车。

  [28]上林:即上林苑,漢代皇家林苑,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

  [29]侍中、郎、謁 (ye)者:皆為梁王的隨從官。著籍:登記入朝廷簿冊。引:通「行」。

  [30]栗太子:景帝長子劉榮,栗姬所生,故稱。

  [31]後嗣:繼承人。

  [32]關說:諫阻。

  [33]義:同「議」,意見。格:受阻。謂竇太后的動議受阻。

  [34]膠東王:即後來的漢武帝劉徹。

  [35]意:猜疑。

  [36]覆按:反覆按驗查辦。

  [37]二千石: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員。此指梁相等。

  [38]怨望:怨恨。

  [39]長公主:景帝姊,名嫖。

  [40]釋:寬解。

  [41]茅蘭:梁孝王臣子。

  [42]布車:用布圍起來的車或曰低等級的布衣車子。茅蘭讓梁王乘此車潛行入關。

  [43]從:帶領。

  [44]斧質:即斧鑕。行刑時的鐵砧。

  [45]忽忽:空虛恍惚。

  [46]良山:即梁山。在今山東梁山縣南。

  [47]病熱:中暑。[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