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楚元王世家國之將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楚元王世家國之將興》

原文

國之將興,必有禎祥[1],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使楚王戊毋刑申公[2],遵其言,趙任防輿先生[3],豈有篡殺之謀,為天下僇哉[4]?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5],惡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6],誠哉是言也!

段意

作者的評論。着重就楚、趙謀反之事指出任用賢才的重要性,認為能否用賢是國家興衰存亡的徵兆,畫龍點睛,升華主題。

注釋

  [1]禎祥:吉祥的徵兆。國家出現朱雀叫禎,出現鳳凰叫祥。《禮記·中庸》雲:「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下文「國之將亡」後疑脫「必有妖孽」四字。

  [2]刑:懲罰,拘役。申公:名培,楚之中大夫,曾勸劉戊不要跟吳王謀反,戊不聽,反拘系他做苦役。

  [3]防輿先生:趙國賢人,史失其姓名,故以地望稱之。楚刑申公,趙不用防輿先生,在當時是人所共知的事,故司馬遷直接引以立論。

  [4]僇:通「戮」,誅戮。此處借指恥笑。

  [5]質有其內:指本身有賢德。

  [6]安危二句:語出《周書》。所任:指所任用的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