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留侯世家孺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孺子[4],下取履!
原文
「孺子[4],下取履!」良鄂然[5],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6]」良業為取履[7],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8],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9],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10],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11],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12]。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13],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14]。」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15]。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16],從良匿[17]。
段意
寫張良亡匿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遂隱忍勤學,靜觀時變。
注釋
[1]閒:閒暇。從容:隨便的樣子。圯(yi):橋。
[2]衣褐:穿着粗布短衣。
[3]直墮:故意掉下。
[4]孺子:小伙子。
[5]鄂然:鄂通「愕」,驚訝的樣子。
[6]履我:給我穿上鞋子。
[7]業:既然、已經。
[8]里所:一里光景。
[9]期:約會。
[10]有頃:過了一會兒。
[11]一編本:即一本書。編,通「篇」。
[12]興:興起。指政局會有變動,張良將有所作為。
[13]濟北:濟水之北。
[14]谷城山:又名黃山,在今山東東阿東北。
[15]《太公兵法》:相傳是西周姜太公所著的兵書。
[16]項伯:名纏,項羽族叔,入漢朝封為射陽侯。常:通「嘗」,曾經。
[17]從良匿:依靠張良的幫助躲藏起來。[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