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是我國第1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原稱《太史公書》,東漢以後稱為 《史記》。主要版本有南宋黃善夫刻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的 《二十一史本》; 毛晉汲古閣刻的 《十七史》本;清乾隆時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 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點校本。[1]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20歲後遊覽天下,足跡遍布今天的甘肅、雲南、四川、湖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初任郎中,元封元年(前108)襲父司馬談之職為太史令。太初年間,參與曆法改革及制定太初曆。爾後繼父志着手撰寫《史記》。因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漢武帝打入大獄,受腐刑。出獄後出任中書令,發憤著述,以頑強的意志寫完了 《史記》。漢宣帝時,此書由他外孫楊惲傳布。
本書130卷,約52萬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止漢武帝元狩元年 (前122)。記載約3000年的歷史,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民族、文化及風俗等多方面。本書採用了一套新的體例,以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 (含自序一篇) 結為框架。
《史記》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紀:記載先秦史的有5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均以各朝君主次序闡述始終;記載秦漢史的有7篇,依次為秦始皇嬴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呂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本紀的記事形式採用編年體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本部分實為全書的總綱。表:以表格形式記錄帝王、諸侯、功臣、將相等社會要人的世系、爵位及主要事跡。其中3表記先秦人物,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7表記秦漢人物,如《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本表記遠事用世表,記近事用年表,記朝代銜接之事用月表。諸表經緯分明,各具特色,有年經而國緯,有國經而年緯,有年經而職緯。表可和本紀相對應,互為印證。書:是各種重要制度及問題的分類記載,每一門都作了系統的源流論述。《禮書》講禮儀、人生修養及社會等級觀念;《樂書》論音樂與治國的關係;《律書》道五音六律及軍事、刑法;《曆書》記曆法;《天官書》載天文資料;《封禪書》錄歷代君主在泰山等地祭祀天地諸神的活動,兼及山川形勢;《河渠書》述天下主要河流及水利工程;《平準書》記鹽鐵政策錢幣制度及糧食、商業問題。世家:記載對象是在政治、文化領域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包括西周、春秋、戰國的諸侯,西漢前期的將相、功臣、諸侯、宗室、外戚,儒家創始人孔子,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等,體例有的類似本紀,如諸侯部分;有的接近列傳,如蕭何等人物部分。列傳:54篇,記載歷史上各種領域中的重要人物及事跡,如管仲、老子、韓非、商鞅、蘇秦、孟子、呂不韋、李斯、韓信、叔孫通、賈誼、霍去病、司馬相如等,講述他們的生活背景及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其有專記一人的單傳,如《伯夷列傳》;有兩人一篇的合傳,如《孫子吳起列傳》;有多人一篇的眾傳,如《仲尼弟子列傳》。9篇為類傳,即將某種相同社會階層、職業的特殊人物聚為一傳,題目分別是循吏、儒林、酷吏、遊俠、佞幸、滑稽、日者、龜策、貨殖,每一篇都反映了歷史的一個側面。六篇記述了少數民族及鄰國歷史,其名目分別是匈奴、南越、朝鮮、西南夷、大宛。自序是列傳中最後一篇,全名是《太史公自序》,作者自述了他自己的身世及事跡,撰書的宗旨、寫書的過程、以及全書的篇目等。在全書的各篇中,作者加了一些自己對歷史的評價,均以「太史公曰」字樣標明。
由於司馬遷死後,本書沒有得到及時的流傳,其中《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等10篇亡佚或散失不全。西漢元成間的博士褚少孫對此作了部分補缺工作,其餘一些篇章則由後人補綴重寫,故今書並非全部是司馬遷的手筆。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取材廣泛,其內容幾乎涉及到歷史的各個角度。究其原因,一方面作者是掌管皇家圖籍的太史令,因而能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和國家檔案,以及《國語》、《國策》、《世本》、《秦記》、《楚漢春秋》與諸子百家的著作。二方面是他注重實地考察歷史遺蹟,收集民間傳說,訪問寫作對象。他曾說:「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遊俠列傳》); 又說:「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春申君列傳》)特點之二是作者治史態度嚴謹細緻,所用的材料均經過認真的比較鑑定,以此去偽存真,沙汰了不少的無稽之談。他說:「《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予不敢言之也。」(《大宛列傳》)對存疑的問題,或寧缺勿濫,或兼采各說,在處理老子的年齡、姓名、籍貫上,即充分體現了這種風格。特點之三是作者堅持史家直筆原則,比較公正客觀地反映了歷史,真實地揭露了許多社會弊病,而沒有一味地對統治者歌功頌德。如他認為陳勝應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在《高帝本紀》中,他刻劃了本朝開國君主劉邦的奸詐伎倆。對酷吏現象,他認為其根源在於君主的需要。「其好殺伐行威,不愛 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酷吏列傳》)特點之四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作者悟出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着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在《貨殖列傳》中說巨商「財富可以埒王侯,業大可以比封君。」由此開創了用經濟觀點研究社會政治的先河。司馬遷高超的史筆,是有口皆碑的。班固說:「劉向、揚雄博極君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此外,《史記》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其文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對人物的刻劃及事情的描繪均入木三分,令讀者如見其人,身臨其境,對後世的許多文學作品有着很大的影響。
《史記》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的正史體裁,對史學界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除此後的正史從 《漢書》到 《明史》屢相仿效外,東亞各國如日本的《大日本史》、朝鮮的《高麗史》、越南的《大越史紀》等史著也明顯地接受了這種體裁。
《史記》問世之後,受到了後世學者的高度重視,對它的研究經久不息。劉宋裴駰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唐張守節的《正義》,在考證、釋義、注音、引史等多方面皆有建樹,人們合稱為三家注,在北宋時被合為一編。另外,宋周密的 《齊東野語》,明焦竑的《焦氏筆乘》,清王懋竑的《白田存稿》,均對《史記》有獨到的批評心得。清錢大昕、梁玉繩、王念孫三人側重校補考訂,其成果分見於《廿二史考異》、《史記志疑》、《讀書雜誌》。清季郭嵩燾所著的 《史記札記》,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撰有《史記會注考證》,水澤利忠繼作《史記會注考證校補》,二書資料豐富,頗為核詳。今人陳直着重用考古資料作 《史記新證》,角度甚為新穎。在索引方面民國時哈佛燕京學社編寫了《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科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了《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中華書局1977出版了 《史記人名索引》。均有助於對《史記》的進一步研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