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岐亭五首(並敘)》蘇軾詩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來自搜狐的圖片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詩詞正文

《岐亭五首(並敘)》 蘇軾

宋代 蘇軾

元豐三年正月,余始謫黃州。

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余故人陳慥季常也,為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

明年正月,復往見之,季常使人勞余於中途。

余久不殺,恐季常之為余殺也,則以前韻作詩,為殺戒以遺季常。

季常自爾不復殺,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

其後數往見之,往必作詩,詩必以前韻。

凡余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余,蓋相従百餘日也。

七年四月,餘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獨至九江。

乃復用前韻,通為五篇以贈之。

昨日雲陰重,東風融雪汁。

遠林草木暗,近舍煙火濕。

下有隱君子,嘯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

撫掌動鄰里,繞村捉鵝鴨。

房櫳鏘器聲,蔬果照巾aa25。

久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

洗盞酌鵝黃,磨刀削熊白。

須臾我徑醉,坐睡落巾幘。

醒時夜向闌,唧唧銅瓶泣。

黃州豈雲遠,但恐朋友缺。

我當安所主,君亦無此客。


朝來靜庵中,惟見峰巒集。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

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

刳腸彼交病,過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

不見盧懷慎,烝壺似烝鴨。

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aa25。

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

琉璃載烝豚,中有人乳白。

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幘。

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

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

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

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君家蜂作窠,歲歲添漆汁。

我身牛穿鼻,捲舌聊自濕。

二年三過君,此行真得得。

愛君似劇孟,扣門知緩急。

家有紅頰兒,能唱綠頭鴨。

行當隔簾見,花霧輕aa25aa25。

為我取黃封,親拆官泥赤。

仍須煩素手,自點葉家白。

樂哉無一事,十年不蓄幘。

閉門弄添丁,哇笑雜呱泣。

西方正苦戰,誰補將帥缺。

披圖見八陣,合散更主客。

不須親戎行,坐論教君集。

酸酒如齏湯,甜酒如蜜汁。

三年黃州城,飲酒但飲濕。

我如更揀擇,一醉豈易得。

幾思壓茅柴,禁網日夜急。

西鄰推瓮盎,醉倒豬與鴨。

君家大如掌,破屋無遮aa25。

何従得此酒,冷麵妒君赤。

定應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為君三日醉,蓬髮不暇幘。

夜深欲逾垣,臥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鬢齒行禿缺。

三年已四至,歲歲遭惡客。

人生幾兩屐,莫厭頻來集。

枯松強鑽膏,槁竹欲瀝汁。

兩窮相值遇,相哀莫相濕。

不知我與君,交遊竟何得。

心法幸相語,頭然未為急。

願為穿雲鶻,莫作將雛鴨。

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aa25。

故鄉在何許,西望千山赤。

茲游定安歸,東泛萬頃白。

一歡寧復再,起舞花墮幘。

將行出苦語,不用兒女泣。

吾非固多矣,君豈無一缺。

各念別時言,閉戶謝眾客。

空堂淨掃地,虛白道所集。

個人風格

1、氣勢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風格,蘇軾開創了豪放詞風,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藉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並開拓了詞的寫作範圍把宋詞濃麗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前人多將蘇詞歸於豪放一派。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蘇軾的詞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蘇東坡的多樣詞風,蘇東坡不歧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

3、拓展了詞境,湧入了生活波濤,內容廣泛,蘇軾的詞題材眾多,凡詩文所能寫的內容均可入詞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作者簡介

蘇軾[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2] 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3]

參考文獻

  1. 蘇軾 古詩文網
  2. 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與蘇軾的友情,遼寧文藝頻道網,2016-09-09
  3. 蘇東坡修築蘇堤故事,360問答網,201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