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父II》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父II》
 
知名作品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教父2》[1]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幫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等主演。1974年12月12日影片在美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的奮鬥歷程,同時影片也回憶了第一代教父維多·柯里昂創業的艱辛。1975年該片在第47屆奧斯卡獎上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 ,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 。

劇情簡介

在西西里,少年時代的維托為報父仇(羅伯特·德尼羅飾),襲擊了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在母親的掩護下,維托得以逃脫,並來到了美國。這已經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阿爾·帕西諾飾)回憶起父親的青年時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創業的艱辛。邁克和妻子凱(黛安·基頓飾)為兒子托尼舉行了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但就在當夜,邁克爾遭到了襲擊。面對接管家族後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邁克爾又回憶起了父親唐·維托到美國後的「奮鬥」歷程。邁克爾一步步進行着復仇。同時他也在不斷拓展家族的勢力。通過與吉爾參議員勾心鬥角的明爭暗鬥,邁克爾終於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飯店,並開展了賭博生意。就在邁克爾擴大家族的勢力時,一名叫羅斯(李·斯特拉斯伯格飾)的黑道人物又闖了進來,企圖占領邁克爾的地盤。雙方在暗地裡展開了較量。邁克爾不滿足於在國內已有的勢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革命的爆發卻使他的計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羅斯收買了邁克爾的哥哥弗雷多(約翰·凱澤爾飾)為他提供情報,企圖暗殺邁克爾。但邁克爾也已對羅斯採取了暗殺行動。邁克爾含淚處置了弗雷多,卻不禁回憶起當年父子兄弟間其樂融融的情景。邁克爾的不法行為終究為他招來了麻煩。政府展開了對他的調查。邁克爾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藉助權術,邁克爾又一次轉危為安,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邁克爾成功地對付了政府的調查,但他的妻子凱卻再也受不了這種充滿了暴力、暗殺和罪惡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產,含淚離開了邁克爾。親人的離去和兄長的背叛使邁克爾深受打擊。金錢和權勢並未給邁克爾帶來幸福。他孤獨地坐在湖邊的住宅外,茫然地望着遠方 [3]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阿爾·帕西諾 飾 Don Michael Corleone 配音 李易(先科版)、胡平智(東影版)

羅伯特·德尼羅 飾 Vito Corleone 配音 趙兵(上海內參版)

羅伯特·杜瓦爾 飾 Tom Hagen 配音 雷長喜(上海內參版)、王瑋(東影版)

黛安·基頓 飾 Kay Corleone

約翰·凱澤爾 飾 Fredo Corleone 配音 王瑋(上海內參版)

塔莉婭·夏爾 飾 Connie Corleone

李·斯特拉斯伯格 飾 Hyman Roth 配音 趙兵(上海內參版)

Michael V. Gazzo 飾 Frankie Pentangeli 配音 蓋文源(上海內參版)、程玉珠(東影版)

職員表

製作人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弗雷德·魯斯、Mona Skager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副導演(助理) 紐維特·阿諾、Burt Bluestein、Tony Brandt、Alan Hopkins、Michael Kusley、Henry J. Lange Jr.、Charles Myers 編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里奧·普佐 攝影 戈登·威利斯 配樂 尼諾·羅塔 剪輯 Barry Malkin、Richard Marks、Peter Zinner 藝術指導 迪安·塔沃拉里斯 美術設計 Angelo P. Graham 服裝設計 Theadora Van Runkle

角色介紹

邁克爾·柯里昂 演員 阿爾·帕西諾 柯里昂家族的新任首領,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繼承了他父親維托沉着、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從而帶領家族走向輝煌,但他與父親為人處世的風格截然不同。維托依靠幫助弱小者而贏得尊重,邁克則認為父親的做法有點過時。也許邁克比維托更有黑社會頭腦,但在家庭生活遠不如維托幸福。

維托·柯里昂 演員 羅伯特·德尼羅 第一任「教父」。少年時代生活在西西里,父兄皆為當地黑手黨首領所殺,後逃到美國經歷艱辛建立起柯里昂家族的黑手黨帝國。為人紳士,不輕易發怒,卻自有懾人的威嚴,令人不敢正視。

弗雷多·柯里昂 演員 約翰·凱澤爾 老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的二兒子,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哥哥,為人性格懦弱、沉迷女色,不受重視。

湯姆·哈根 演員 羅伯特·杜瓦爾 老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在柯里昂家族擔任顧問的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凱·亞當斯 演員 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後來成為他的妻子,並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幕後花絮

馬龍·白蘭度本來被認為是在這部電影結尾閃回部分最主要的客串演員,但鑑於派拉蒙在拍攝《教父》第一集中對待他的方式,他拒絕了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攝請求。 科波拉原本計劃在最後一幕拍攝邁克與他十八歲的兒子安東尼的鏡頭,然而當天拍攝時間過晚光線過暗,這一幕沒有拍成。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拒絕了擔任該片攝影師的邀請,因為他覺得這部電影不可能超過《教父》第一集。 德尼羅的台詞基本為意大利西西里語。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拍攝期間染上疾病,因此劇本做出修改,將海曼的角色改成了一個虛弱的老人。 海曼·羅斯是以真實的猶太黑幫分子梅耶·蘭斯基為原型,他是猶太幫的教父。影片上映之後,他打電話給斯特拉斯伯格,「你為何不把我演得更值得同情一些?畢竟我現在當上祖父了。」 詹姆斯·坎要求他在片尾閃回部分扮演桑尼·克里尼,而且獲得的報酬應該和他在第一部電影中的一樣。結果他如願以償了。

獲獎記錄

基本信息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提名 獲獎方
1975年
第32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提名 阿爾·帕西諾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新人 提名 李·斯特拉斯伯格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 提名 尼諾·羅塔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 提名 《教父2》
1976年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獲獎 《教父2》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獲獎 羅伯特·德尼羅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獲獎 迪安·塔沃拉里斯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獲獎 尼諾·羅塔 、卡邁恩·科波拉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阿爾·帕西諾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Michael V. Gazzo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李·斯特拉斯伯格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塔莉婭·夏爾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提名 Theadora Van Runkle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阿爾·帕西諾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剪輯 提名 Peter Zinner 、 Barry Malkin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 提名 Nino Rota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提名 羅伯特·德尼羅
1998年 AFI百年百大電影32位 獲獎 《教父2》
2003年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11位 獲獎 Don Michael Corleone
2005年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58位 獲獎 《教父2》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因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讓導演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於是在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2》。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

死弗雷多存在很大争议,最终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观点,但条件是迈克必须等到他母亲过世之后才能这样做。在电影开拍前,电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电影的名字争论不休,电影公司的人觉得如果叫《教父》续集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所以最后就取名《教父2》  。

演員陣容

《教父2》的男一號邁克爾·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該角色的阿爾·帕西諾飾演。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時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為《教父2》尋找演員時,他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決定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裡擔當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米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1974年12月12日 美國 1978年4月20日 韓國
1974年12月26日 阿根廷 1983年4月21日 匈牙利
1975年4月26日 日本 1990年11月15日 澳大利亞
1975年7月17日 荷蘭 1991年3月6日 冰島
1975年8月27日 法國 2004年2月 德國
1975年9月25日 西德 2008年10月24日 意大利
1975年10月2日 烏拉圭 2010年2月8日 加拿大

碟片發行

2008年,在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攝影師戈登·威利斯的指導下,由Film Preserve公司的電影修復師羅伯特·A·哈里斯監修一年多而完成的《教父:科波拉修復版》四碟藍光碟得以發行。

國內評價

相比《教父》第一集,《教父2》的劇情敘事相對緩慢,不以故事的精彩激烈博喝彩,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巧妙獨到的敘事安排贏得人們的尊重。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教父2》更像是一部心理片。在影片200分鐘的篇幅里,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又不希望表達的太表面,因而劇情稍顯拖沓,卻能在緩慢中見真功夫。為了保持整部電影的基調,導演甚至不惜拋棄一些吸引眼球的暗殺、血腥場面,把暴力的因素壓縮到極有限的部分,與《教父1》大氣緊張的氣氛大相徑庭(新浪網評) 。 《教父2》以第二代教父麥克·克里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教父維托·克里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維托·克里昂熱愛他的家人,他變成小偷是被朋友設計,暗殺佛羅齊是不滿他貪得無厭欺壓同胞,甚至被逼去為寡婦向房東說情也是自掏腰包幫助人。因此維托·克里昂崛起成為教父完全是因為膽識過人,得道多助;而相對的麥克·克里昂想將黑道生意合法化,自始至終狠厲殘暴。他對身邊每一個人都懷疑,只相信自己;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凱,他也完全沒有愛情存在,夫妻之間只有主人和奴隸式的命令關係。色厲內荏的麥克·克里昂,為了維持他的教父地位而不惜把一切的異己剷除,包括他最親密的家人,最終他成功了,但代價是孤獨的痛楚(新浪網評) [。

國外評價

片中與麥克·柯里昂的掌權上位並排呈現的是對他父親維多青年時代的倒敘。這些發生在西西里和舊時紐約的片段,採用了描述年輕人奮鬥歷程的傳統模式,展示了黑手黨之道是如何注入柯里昂家族血脈之中的。要幹大事就必須採用殺人手段,溫情脈脈的面紗也無法掩蓋這一點。科波拉或多或少弱化了影片中一些場景的野蠻和暴力。比如年輕時的維多擊斃紐約黑幫頭目的那場戲,鏡頭通過維多的視角拍攝,並跟隨他翻越一個個屋頂、跟蹤對手,然後又成功地逃脫。此時觀眾的視點與電影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教父2》中關於麥克的部分因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抓住了觀眾的心。影片充分展示了麥克在壓力下的崩潰。不少觀眾還記得他年輕時候是一名驕傲的戰爭英雄、成功的大學生,想要過一種正當合法的生活。然而,在他與凱結婚的當日,妻子最先開始認識到柯里昂家族的掌控範圍無所不包,就像蠶繭一樣令人窒息。永遠會有一些事情她不會被告知、不會被信任。最終,麥克除了年邁的母親以外,已經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信任。在與母親那段專注而動情的談話中,麥克表現出來的絕望,為電影的最後一幕作了充分的註解。 相比於《教父》第一集,《教父2》中的配樂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它那懷舊而感傷的旋律,令人想起一個已經逝去的年代,在人心中掀起了許多本不屬於這樣一個故事的情感波動;如果影片採用的是犯罪片的傳統配樂手法,觀眾則不會如此動感情。在《教父2》中,麥克·柯里昂失去了身上殘存的一點良知,變成一具失了魂的空殼,內心惶恐而又冷酷無情。如果說音樂喚起一種憐憫的話,那正是麥克的自我憐憫。如果尼諾·羅塔的配樂再跳動有力一點的話,觀眾就可能就會把麥克理解成電影 《疤面煞星》中托尼·蒙大拿那樣的角色。然而,影片哀傷的音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為音樂在為感情推波助瀾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會比故事本身更為有力、更為微妙(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