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化苦旅》 | |
---|---|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由自序、後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
1.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
2.以柔麗淒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
3.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創作背景
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遊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作品影響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在大陸,一印再印,在台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台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余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余秋雨的熱潮。
作品評價
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振金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幾乎是篇篇浸透了國文化的淒風苦雨和中國文人的集體痛苦感,再以個人生命的真體驗和真性情澆鑄成文字,舉重若輕,力能扛鼎,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這餘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軍事文藝研究所教授朱向前
此散文集堪輿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氣度、大的視野。雖然著者的文筆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卻是歷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歷史現實之處。--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天道學院院長區應毓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市),漢族。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戲劇教育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