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修本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藥學著作。簡稱《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蘇敬等撰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

《新修本草》分為正文、圖和圖經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錄一卷,是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本草經集注》等書基礎上進一步增補了隋、唐以來的一些新藥品種,並重加修訂改編而成。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類。

共收藥850種。其《本經》藥物365種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並朱書其文。《新修本草圖經》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和《新修本草圖》七卷,是在編寫本書時廣泛徵集來自全國各地所產藥物繪製的形態及文字說明。本書正文記述各藥性味、主治及用法;圖經部分則是藥物的形態、採集及炮炙。

本書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還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唐代以後,本書正文收錄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書中,本草圖圖經部分則早已亡佚。後代所發現的本書較古的傳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寺藏本(十三、四世紀抄卷子本)的殘卷共十卷,又補輯一卷(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兩種殘卷斷片。

【影響】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義編纂的藥典,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巨大著作。此書的完成標誌着中國藥物學更向前發展。

本書不僅流傳廣泛,而且流傳時間也久。自公元659年開始,直至公元10世紀的中葉(宋代),這300多年中,日本和中國的醫家都把它列為必讀之課本。

它傳入日本最遲應在日本天平三年(公元731年),並很快被作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在日本古書《延喜式》中,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的記載。

唐代陳藏器以此書為對象進行補遺解紛,編成了《本草拾遺》(公元739年)。此後五代後蜀及宋代諸官修本草,均以此書為藍本進行補訂。2008年有日本江戶末期古抄本殘卷10卷,自從2000年以來多次影印出版。另敦煌發現此書古抄殘篇3種(見敦煌醫學文獻),流落海外。

根據以上殘卷及2008年保存在《證類本草》、《千金翼方》諸書中的該書內容,日人岡西為人及中國人尚志鈞分別輯復了《新修本草》。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先後由台灣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及日本學術圖書刊行會(1973)影印。

尚志鈞《唐•;新修本草》於1981年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

【成書背景】

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藥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藥物學的內容。

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後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藥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新修本草》出現在唐朝並不奇怪,這是由當時的主客觀條件決定的。就客觀條件而言,一是唐朝以前治病的主要參考書籍為《本草經集注》,這是由南北朝陶弘景根據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編著的,距離唐朝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加上戰爭流徙傳抄有誤等,

此時需要一本新的藥籍。二是唐朝疆域統一廣闊,南北民族融合,日本、朝鮮、印度特使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藥品,也需要一部權威藥典加以規範。

從主觀條件來說,唐朝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多位名醫在世,具備了編制國家藥典的能力、實力、經驗以及相應的專業人才,這就為誕生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創造了條件。

【流傳版本】

原書在宋以後漸次亡佚,現《藥圖》和《圖經》兩部分已無法考見,唯正經20卷尚有部分殘存。查近人著錄的五種傳本中,以法國巴黎圖書館所藏敦煌殘卷較為可靠。此卷猶存朱墨雜書的古態。考其文,起於桔梗的注語,迄於白斂的正文,乃為原書第十卷的殘卷。由於後世本草書和方劑書的轉引,它的內容基本上被保留,現有各種輯佚本刊行。

《新修本草》繼承了《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將所載的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9部類。然後再將每部類分為上、中、下三品。

其中草部有藥256種,木部100種,獸禽部56種,蟲魚部72種,果部25種,菜部37種,米谷部28種,有名未用193種。

新增的100餘種藥中有95種是生物藥,分別是草40種、木31種、獸禽9種、蟲魚6種、果2種、菜7種,如薄荷、鶴虱、蒲公英、豨薟、獨行根、劉寄奴、鱧腸、蓖麻子等都是本書新增的。本書還記載了20多種外來藥,其中有安息香、阿魏、龍腦香、胡椒、訶黎勒、底野迦等。

以往本草著作往往只注重藥物功能、產地及名稱的辨別,略於藥物形態的描述,並且沒有附圖。而《新修本草》除了對每種藥物的性味、產地、採收、功用有詳細的說明外,還特別注意對動植物藥材的形態描述,並附有《藥圖》和《圖經》。這對於人們認識藥用動植物非常有用,具有較高的生物學價值。

《新修本草》剛修成發行就對社會上的醫生有很大的影響。名醫孫思邈即在自己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抄錄了《新修本草》的目錄和正文。

《新修本草》是唐代醫學生的必修書之一。後來還被來華的「遣唐使」帶回日本,對日本本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是我國唐朝編撰的《唐新本草》,據今已有近1350年的歷史,比西方早了800多年。

【作者簡介】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詔令了一批人來編撰《唐新本草》。據《新唐書•藝文志》,這批人共有23人,是一個龐大的編撰隊伍,一半以上的人都具有醫學背景,包括尚藥奉御許孝崇、鬍子彖、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承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丞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

在編撰過程中,撰寫者並非平地架屋,而是參考了此前歷代有價值的古書藥籍,此書便是通過對《本草經集注》進行勘正注文、增補新藥而成的。有了皇帝的支持和前書的基礎,加上專業的檢校,這本書編撰的相當快,僅用三年時間《新修本草》便完成了。因為是皇帝下令編撰的,是政府行為,所以不僅是中國政府制定的首部藥典,也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竣工之日,唐高宗接見了編撰者,給予嘉許。

《新修本草》圖文並茂,五十五卷(一說五十上卷):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正文實際載藥850種,較《本草經集注》新增114種。這本書為什麼命名為《新修本草》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藥物原料雖然源於植物、動物、礦石,但木本、草本類仍占大多數,其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此書為唐朝新編撰的,所以命名為《新修本草》。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增加了114中藥物,更重要的是糾正了《本草經集注》的許多謬誤之處,為後世辨正藥物基原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國藥籍大都是在前代基礎上勘誤、修訂和增加的基礎上形成的。《神農本草經》就是在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的,被譽為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南北朝時期的梁代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進行了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唐朝又在《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形成了《新修本草》。這三本書是我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對後世影響深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