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晨涼漫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晨涼漫記》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關於張獻忠②的傳說,中國各處都有,可見是大家都很以他為奇特的,我先前也便是很以他為奇特的人們中的一個。【文章題目為「晨涼漫記」,意思就是在早晨天氣較為涼爽之時所寫的隨筆,從全文看,主要是對張獻忠其人的分析和議論,所以文章開頭引出張獻忠,並點明張獻忠的最大特點就是「奇特」,此處的「奇特」,就是難以用常理和正常人的思維去揣度和理解的意思,後文全文就是圍繞張獻忠的「奇特」而展開議論。】

兒時見過一本書,叫作《無雙譜》③,是清初人之作,取歷史上極特別無二的人物,各畫一像,一面題些詩,但壞人好像是沒有的。因此我後來想到可以擇歷來極其特別,而其實是代表着中國人性質之一種的人物,作一部中國的「人史」,如英國嘉勒爾④的《英雄及英雄崇拜》,美國亞懋生⑤的《偉人論》那樣。惟須好壞俱有,有齧雪苦節的蘇武⑥,捨身求法的玄奘⑦,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孔明⑧,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後已」的王莽⑨,有半當真半取笑的變法的王安石⑩;張獻忠當然也在內。但現在是毫沒有動筆的意思了。【此段是由張獻忠的「奇特」延伸出的一段分支敘述。】

賞析

《蜀碧》⑾ 一類的書,記張獻忠殺人的事頗詳細,但也頗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樣,專在「為殺人而殺人」了。他其實是別有目的的。他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

但他還要維持兵,這實在不過是維持殺。他殺得沒有平民了,就派許多較為心腹的人到兵們中間去,設法竊聽,偶有怨言,即躍出執之,戮其全家(他的兵像是有家眷的,也許就是擄來的婦女)。以殺治兵,用兵來殺,自己是完了,但要這樣的達到一同滅亡的末路。我們對於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是也不很愛惜的麼?【以上兩段敘述張獻忠嗜殺成性的具體情況,似乎張獻忠毫無理性的只是為了殺人而殺人,所以讓人覺得「奇特」。然而作者也對張獻忠如此嗜殺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其看似「奇特」,其動機就和毀壞他人財物一般,實際上還是正常人的心理。】

所以張獻忠的舉動,一看雖然似乎古怪,其實是極平常的。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殺的人們,怎麼會總是束手伸頸的等他殺,一定要清朝的肅王 ⑿ 來射死他,這才作為奴才而得救,而還說這是前定,就是所謂「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⒀。但我想,這豫言詩是後人造出來的,我們不知道那時的人們真是怎麼想。【此段總結前文,進一步點明自己的觀點,認為張獻忠看似「奇特」,實際上是可以用常理去推斷和理解的,反倒是那些被張獻忠殺死或即將被殺死的百姓和士兵,甘願受其屠戮而不知反抗,直至清朝的肅王射死張獻忠,方結束其被殘害的命運,其內在的懦弱、自私、麻木的精神狀態實在是殊難理解,可謂「奇特」至極,更可笑的是,事後還以「豫言詩」的方式將其歸結為宿命論,導致造成這些悲劇的根源得不到絲毫的反思和剖析,從而繼續心安理得自欺欺人的作着奴才和順民,這是最為可悲和奇特之處,也是本文要揭示的主旨所在。】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申報·自由談》。

② 張獻忠(1606─1646):延安柳樹澗(今陝西定邊東)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崇禎三年(1630)起義,轉戰河南、陝西等地。崇禎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國。順治三年(1646)出川,有川北鹽亭界為清兵所害。舊史書中常有關於他殺人的誇大記載。

③ 《無雙譜》:清代金古良編繪,內收從漢到宋四十個名人的畫像,並各附一詩。

④ 嘉勒爾(T.Carlyle,1795─1881):通譯卡萊爾,英國著作家及歷史學家。著有《法國革命史》《過去與現在》等。《英雄及英雄崇拜》是他的講演稿,出版於一八四一年。

⑤ 亞懋生(R.W.Emerson,1803─1882):通譯愛默生,美國著作家。著有《論文集》《英國人的性格》等。《偉人論》(一譯《代表人物》)是他於一八四七年訪問英國時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講演稿,後經整理於一八五〇年出版。

⑥ 蘇武(?─前60):字子卿,京兆杜陵(今屬陝西西安市)人。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單于扣留,幽禁在一個大窖中,斷絕飲食。他齧雪吞氈,得以不死。後又被送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無人處去牧羊,他仍堅苦卓絕,始終不屈。直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因匈奴與漢和好,才被遣回朝。

⑦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翻譯家、旅行家。本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隋末出家。他鑑於初期輸入的佛典不夠精確完全,佛教內部對教義闡發不一,立志親赴佛教發源地天竺(古印度)求法,於貞觀三年(629,一說貞觀元年)自長安西行,取道甘肅、新疆,過沙漠,越蔥嶺,經阿富汗,歷盡艱險到達印度,在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鑽研梵典,又遍游印度半島的東部和西部,後於貞觀十九年返抵長安。他帶回經卷六五七部,與其弟子們共譯七十五部,計一三三五卷。此外,他又口述所歷諸國風土,由僧人辯機編錄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⑧ 孔明(181─234):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句,是他在建興六年(228)十一月上蜀後主劉禪奏章中的話。這篇奏章世稱為《後出師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未載,見於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晉代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據說出於三國時吳國張儼的《默記》。

⑨ 王莽(前45─23):字巨君,東平陵(今山東歷城)人。西漢末年,他以外戚由大司馬逐漸做到「攝皇帝」,實際掌握了當時的政權。公元八年,他廢孺子嬰,自立為帝,國號新。即位後他模仿古法,改定一切制度,如收全國土地為國有,稱為「王田」,不得買賣;一家男口不滿八人而有田一井(九百畝)以上的,將余田分給同族或鄉里;奴婢稱為「私屬」,禁止買賣等等。但後來一切新政又都先後廢止,王莽本人則在對農民起義軍作戰失敗後被殺。

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宰相,實行改革,推行均輸、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稅、保甲、保馬等新法。後來因受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和攻擊而失敗。

⑾ 《蜀碧》:清代彭遵泗著,四卷。內容系記述張獻忠在四川時的事跡,特別誇張了他殺人的事。作者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的自序中說,該書系根據幼年所聞張獻忠遺事及雜采他人記載而成。

⑿ 肅王:即豪格(1609─1648),清太宗長子,封和碩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率清兵進攻陝西、四川,鎮壓張獻忠部起義軍。

⒀ 「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這是《蜀碧》卷三所載關於張獻忠之死的預言詩:「初,成都東門外,沿江十里,有鎖江橋,橋畔有回瀾塔,萬曆中布政使餘一龍所建,……(獻忠)命毀之,就其地修築將台,穿穴取磚,至四丈余,得一古碑,上有篆文云:『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炎興元年,諸葛孔明記。』至肅王督師攻獻,於西充射殺之,乃知『吹簫不用竹』,蓋『肅』字也。」按張獻忠之死,據《明史·張獻忠傳》載:「順治三年,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眾出川北;……會我大清兵至漢中,……至鹽亭界,大霧,獻忠曉行,猝遇我兵於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於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但清代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七則說張獻忠是「以病死於蜀中」,與清代官修的《明史》所記各異。[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