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爾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爾王》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1]

講述國王李爾王退位後,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為法蘭西皇后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李爾王傷心地死在她身旁。[2]

作為莎士比亞的巔峰之作,將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徹的表達出來,同時更關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出生於亞芬河畔史特拉福,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

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於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謎。

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

創作背景

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改編此劇而創作的。

《李爾王》的故事來源於英國的古代傳說,以此為題材的詩歌和散文甚多,莎士比亞在故事藍本的基礎上加入了悲劇結局、李爾王的發瘋等原創內容。

莎士比亞在創作《李爾王》時,正值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徹,更關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

人物

李爾王:不列顛國王,他是一位很專制的人物,他對他的女兒們錯誤的判斷導致了他的失敗。[3]

高納里爾(Goneril或Gonerill):李爾的長女,奧本尼公爵的妻子。

里根(Regan):李爾的次女,康華爾公爵的妻子。

寇蒂莉亞(Cordelia):李爾的三女,也是李爾最疼愛的女兒。 奧本尼公爵(The Duke of Albany):高納里爾的丈夫,高納里爾對他的「牛奶似的禮貌」不滿,得知高納里爾有意害死他後起來反對高納里爾。

康華爾公爵(The Duke of Cornwall):里根的丈夫,在一次風暴中他將肯特伯爵推上了柴堆,將李爾放在一個火爐上,刺瞎了葛羅斯特伯爵。此後葛羅斯特伯爵的一個侍者攻擊他並使他負致命傷。

葛羅斯特伯爵(The Earl of Gloucester):愛德伽和愛德蒙的父親,愛德蒙欺騙他反對愛德伽,後來愛德伽扮裝逃亡。

肯特伯爵(The Earl of Kent):李爾的忠臣,他反對李爾對寇蒂莉亞的態度後被李爾驅逐,但他扮裝為僕人繼續為李爾服務,只是不讓李爾知道他是誰。

愛德蒙(Edmund或Edmond):葛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他為高納里爾和里根服務來使得自己不斷向上爬,三人之間關係曖昧。

愛德伽(Edgar):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他改裝後化名為「湯姆·白德蘭 (Tom Bedlam)」,繼續服侍他的父親,最後成為國王。

奧斯華德(Oswald):高納里爾的侍者,被稱為「有效的壞蛋」。他試圖刺殺葛羅斯特伯爵,但被愛德伽所殺。

弄人(The Fool):一個忠於李爾和寇蒂莉亞的宮廷小丑。

劇情

八十多歲的李爾王因年事已高,決定將政務與權力交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他將國土劃分為三份,只要女兒當眾說出誰最愛他、最有孝心最賢德,他就賜予她最大的恩惠。[4]

大女兒及二女兒以他們的巧言令色,口若懸河哄騙了老國王的財產,而不願誇大其詞的三女兒,卻在李爾王的暴怒中被逐出王國,三女兒麗雅在傷心之下和新婚夫婿法蘭西王子離開她心愛的父親,一旁勸阻的忠臣肯特也被李爾王下令放逐。

老臣葛羅斯特聽信私生子艾德蒙的挑撥,誤會親生兒子愛德佳圖謀老父財產,欲殺害自己的父親,於是四處追捕。害得愛德佳以裝瘋避禍,四處乞討。另一方面,兩個得到一切的女兒過河拆橋,聯合勾結將老父趕出曾屬於他的王國。憤怒、羞愧的李爾王發瘋了!他流落荒郊,飽受暴風雨的侵襲,他身邊只有弄人、忠臣肯特、和為濟助李爾王遭到私生子愛德蒙與李爾王兩個女兒挖去雙眼的葛羅斯特;瘋漢愛德佳則不忍地陪侍在葛羅斯特身邊,卻不敢與父親相認。一行人一同過著四處被追殺逃亡的日子。

葛羅斯特失去雙眼後十分悔誤,他遭心愛的私生子背叛,又錯怪了親生兒子愛德佳,自覺人生無望,死意甚堅。愛德佳假意帶他走上懸崖,葛羅斯特自土台跳下,雖獲重生,卻又無法承受與親生兒子相認的激動,在悲喜交加下死去。

李爾王的三女兒聽聞老父遭到姊姊的欺凌,便與夫婿領軍攻打姊姊欲幫父親討回公道,想奪回父王的江山,不料兵敗被囚,李爾王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三女兒被處死,另兩位女兒最終在互相爭鬥下雖難逃毀滅的命運,愛德蒙也在與愛德佳決鬥時中劍而亡,李爾王才在此時了悟親情與愛,一切已因他的剛愎自用而毀滅,李爾王只能為三女兒的逝去憂傷而終。

悲劇結尾

莎士比亞時期的人對李爾王的故事和其各種不同的敘述非常熟悉,因此每個新的版本中與眾不同的地方立刻就會被人注意到。而莎士比亞的悲劇性結尾是他的版本中最顯著的不同了。

莎士比亞以前所有的版本都是以李爾復位結束的,在斯賓塞的版本中寇蒂莉亞繼位,但數年後被她的一個外甥推翻後自殺。

莎士比亞讓一個衣衫襤褸的李爾抱著他的已亡的最心愛的女兒走上舞台,這本身就已經夠震動人的了,然後李爾還說:「這一根羽毛在動,她沒有死!」來喚起觀眾的一絲希望,但實際上寇蒂莉亞已經死了。

可以想像的是當時許多人無法接受這樣一個結尾,事實上大多數人在此後數百年中無法接受這個結尾。《李爾王》因此很長時間裡不受歡迎。

1681年,納厄姆·泰特將這個結尾改為沒有法蘭西國王、李爾勝利復位、愛德迦與寇蒂莉亞結婚後,才重新有人上演這部劇。一直到1838年上演的始終是泰特改寫的版本。

1765年,塞繆爾·詹森在決定不使用莎士比亞的原作,而使用泰特的改本時寫道:「從泰特開始寇蒂莉亞始終是勝利地返回。我必須承認我數年前是如此被她的死所震驚,以至於到我開始編輯它為止我後來一直不敢讀這部劇的最後一幕。」

藝術特色

意象

《李爾王》這部劇作中,眾多的自然意像被納入其中,從廣度與深度上極大地拓寬了文本所及的領域。自然意向的使用不但使得整個作品架構更加舒張,氣勢更加宏大,也使得自然本身超脫了其物質性,而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性意義。

從整個劇情的發展上看,自然的變化始終與劇情的起伏變化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起到了鋪墊、承接、抒情,與激發觀眾思索的作用。為劇本增添了極其豐富的闡釋空間。

第一幕開啟時,天氣晴好,展現出了生活的有序和人物生命狀態的平靜。

第一幕第一場之後,卻出現了不詳的預兆,為接下來李爾王命運的轉折做了暗示與鋪墊。李爾將王權給予了兩個女兒,卻將樸實真誠的小女兒驅逐出自己的國度;愛德蒙憑藉陰謀手段愚弄了葛羅斯特,使自己的兄弟愛德伽被驅逐。此時的葛羅斯特已經朦朧地預感到,「最近這一些日蝕月蝕果然不是好兆;雖然人們憑著天賦的智慧,可以對它們做種種合理的解釋,可是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卻不能否認是上天對人們所施的懲罰。」「我們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只有一些陰謀、欺詐、叛逆、紛亂,追隨在我們的背後,把我們趕下墳墓裡去」。隨後,放棄了王權的李爾王被兩個女兒逐出家門。一時問暴風席捲,大雨傾盆。

第三幕,在李爾「渺小的一身之內,正在進行著一場比暴風雨的衝突更劇烈的鬥爭。這樣的晚上……獅子和餓狼都不願沾濕它們的毛皮。他卻光禿著頭在風雨中狂奔,把一切付託給不可知的力量。」在這裡,天氣的變化既推動了劇情發展,也將人物心理、情感上的變化很好地給予了詮釋。

結論

可以說,莎士比亞的這部《李爾王》在四大悲劇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最精彩的一部悲劇,該劇結構複雜多樣,情節曲折感人,人物對比鮮明,全劇充斥著憤怒與悲哀的氣息。作者巧妙地對主人公與三個女兒之間的對話描述,帶領讀者跟隨不同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歷程,以暴風雨為轉折點,突出主人公的性格轉變,展現該劇悲劇特色的形成過程。

作者通過對貢納莉、瑞干以及愛德蒙等反面人物形象的詳細勾勒,襯托柯苔利亞、坎特、奧爾巴尼等正面人物形象,而這正反兩派的強烈對比,共同烘托出李爾王這條主線,從一開始的反面形象到暴風雨之後的正面形象的情景變化。

反面人物象徵著封建統計階級,與象徵著人文主義的正面人物之間發生矛盾衝突,以反面形象的失敗暗示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朽與糜爛,最終又以李爾王之死預示著封建統治者註定不得善終的結局。[5]

改編作品

李爾王有許多加工,比如作為小說、話劇、電視劇、電影等。最早的李爾王的電影是1915年拍的。

黑澤明《亂》是本作著名的改編版本,故事背景改為日本戰國時代。

尤聲普以本作改編的粵劇《李廣王》則把背景改為中國戰國時代的趙國。

吳興國的《李爾在此》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李爾王》。

《李爾在此》走過20個年頭,征戰20國、50座城市,終於首度走進國家兩廳院,將在9月25-27日演出3場。莎翁改編京劇大作《李爾在此》6日宣告封箱。[6]

視頻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第十季-李爾王King Lear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