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歌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歌聲》

《歌聲》著名學者朱自清於1921年創作的抒情散文,選入《朱佩弦先生》

原文欣賞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裡「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裡。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裡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1]

創作背景

《歌聲》作於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時期的散文。雖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點已顯示在這裡。

當時,朱自清在上海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不久,中國公學鬧起風潮,他被學校保守派攆走了。但僅僅幾個月的上海生活,對他來說,很有意義。他在中國公學結識到一直敬愛的葉聖陶,兩人意氣相投,以後來往非常密切。中國公學還有一位詩人、朱自清的好友劉延陵。他們三人一起商量,並和在北京的俞平伯聯繫,籌備創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詩雜誌《詩》月刊(1922年1月創刊)。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於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和《春》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參考資料

  1. 朱自清《歌聲》賞析2018-05-02 來源: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