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書補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書補註

 

 

 

漢書補註》,一百二十卷。清末王先謙撰,為王氏的重要著作之一。

漢書概況

《漢書》,眾所周知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範之作,它開創了斷代史寫作的體例,成為後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漢書》「義蘊宏深,通貫匪易」,自漢代誕生時起就被視為難讀,而初唐王勃以九歲能讀《漢書》即被視為神童。因此,東漢以來為《漢書》註解、音釋和校訂者,代不乏人,且碩果纍纍。自漢至南北朝數百年間,已有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等二十餘位學者,或為註解,或為音釋,各成一家。唐代顏師古出,乃博採各家注釋,發明駁正,而集大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即採用」顏注本「。此後,《漢書》的註疏一直籠罩在顏師古的餘蔭之下。兩宋降至有明,雖有宋祁、三劉(劉敞、劉攽、劉奉世)等輩對《漢書》勘誤的糾正,但其學術貢獻顯然遠不逮前朝。真正在《漢書》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據學興起之後。在注重實證的考據方法的指導下,一大批治《漢書》的史學和考證大家,如錢大昭、陳景雲、沈欽韓、王鳴盛、王念孫、錢大昕、周壽昌、梁玉繩、徐松等人,「研窮班義,考證注文」,在校訂和釋義方面,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績,也湧現了一批專門著述。從以上的回顧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僅《漢書》本身即成為考釋的對象,對《漢書》的研究整理也自成專門之學,非專研的功夫不能盡悉。這種情況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學者的精深見解,散見諸書,連學者亦罕能通習。這在客觀上產生了對《漢書》的注釋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訂的需要。於是王先謙應運而生。

作者介紹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斗。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註》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

作者貢獻

王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積三十餘年精深功力,在顏注的基礎上,廣徵博引,再次全面總結了歷來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漢書》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據的宋、清學者達67位,基本囊括了顏注之後學者的研究。雖繼承了顏注,但不盲從,對顏注的失當多有駁正。對引據的宋、清學者的論點,也常有考辨,並非單純的羅列與堆砌。學界評說《漢書補註》是迄今《漢書》注釋最為完備的本子,堪稱允當。李家驥先生甚至認為,「總的說來,《漢書補註》已基本結束了《漢書》的註疏」。

主要版本

1、中華書局兩冊精裝影印本

2、江蘇古籍出版社兩冊精裝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冊精裝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冊平裝點校本,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氏虛受堂刻本為底本,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時20餘年精加校勘、細加標點,是為目前惟一標點版本。[1]

參考文獻

  1. 點校《漢書補註》出版,搜狐200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