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與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與子》


《父與子》的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卜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

2011年11月15日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專門評介過卜勞恩創作的《父與子》連環漫畫。

內容簡介

父與子漫畫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父子間的表露刻畫出來。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由於一部分內容取材於一些特殊的社會現象,使得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發生了一些改變,但父親和兒子那善良、樂觀的本性卻一直沒有改變。因為他們具有這樣美好的品質,所以遭遇困難不絕望,獲得意外財富不忘本,一直過着許多人嚮往的快樂生活:平常而快樂,溫馨又奇妙。

作品原文

《父與子》(二十二)

爸爸:寶寶,這個蘋果好不好吃?

寶寶:這個蘋果有點酸,我不吃了。

爸爸:要吃,酸蘋果也好吃。

寶寶:不吃!

爸爸:你哭之前是不是眼睛鼻子發酸?特別是沒犯錯,爸爸還凶你的時候。

寶寶:嗯。

爸爸:那是不是要酸蘋果也要吃?

寶寶:好吧。

爸爸:來,再吃一口,多吃點,你要是瘦了媽媽會罵我的!

寶寶:嗯?

爸爸:沒給你吃飽,餓瘦了,媽媽會罵我。

寶寶:是爺爺,我就說是爺爺餓的,說爺爺不給我吃飽![1]

創作背景

1934年12月13日,《父與子》的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

人物簡介

父:禿頭的大鬍子的爸爸,慈祥、和藹、幽默。

子:留着刺蝟頭的淘氣兒子,調皮、聰明、可愛。

作品鑑賞

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生活的智慧與幽默,把人與人之間樸實純真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沉而真摯,深入人心,表達了人類永恆的情感。第三帝國時期,戰火不斷,硝煙瀰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籠罩整個國家,《父與子》猶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綠洲,溫暖了德國。

整本漫畫沒有一句對話,卻通俗易懂,引人發笑。《父與子》早在20 世紀30 年代就傳入我國,當時連魯迅、豐子愷等大家都推崇備至。

作品影響

父親和兒子的故事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又是人類最無私的親情,所以《父與子》才會歷經七十餘年而不衰,流傳範圍也越來越廣。戰後《父與子》集出版,在德國家喻戶曉,並且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的讀者們的喜愛,被譽為是德國幽默的象徵,享有極高的藝術評價。《父與子》漫畫成為世界漫畫史上重要的一章,這種父子間的溫情與幽默感染着每位讀者,歷久彌新。

幽默漫畫《父與子》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驚喜和快樂,受到了熱烈歡迎,並且在幾十年時間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作者簡介

埃·奧·卜勞恩 E. O. Plauen,1903年3月18日-1944年4月6日,原名埃里希·奧塞爾(Erich Ohser)。德國漫畫家、藝術巨匠。

1934年-1937年間,在《柏林畫報》上連載漫畫《父與子》,後結集出版風靡全球,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1944年因受納粹迫害而自殺於獄中,遺書中寫道:"……我為德國而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撫養成人。帶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參考資料

  1. 父與子(二十二)2019-12-05 來源: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