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鼓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鼓歌

 

 

 

石鼓歌》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此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其創作目的是呼籲朝廷予以重視與保護。開頭四句是總起,自謙沒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綱」十二句是追敘石鼓來歷久遠。「公從」十句是敘石鼓的文字和字體及其保留的價值。「陋儒」六句是敘懷疑《詩經》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憶昔」十八句,是敘發現石鼓的經過和建議留置太學。「中朝」十句是敘當局不納詩人建議,嘆惜石鼓文物的廢除。最後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學的時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學。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物的珍視之情,同時對朝中重臣和「陋儒」們進行了無情的嘲諷。章法整齊、辭嚴義密,音韻鏗鏘,詩人在描繪石鼓文書法的妙處時,運用了多種比喻,進行淋漓盡致的渲染,頗有感染力。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系中國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為;韓愈以為周宣王時所為。內容記敘狩獵情狀,文為大篆。初唐時,石鼓出土於鳳翔府天興縣(今陝西寶雞)三畤原。其物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出土這一事件如發生在現代,必會驚傳為「考古新發現」而震動中外,但是那時卻不可思議地有些蕭然。因為在朝廷眼中,它們不過是幾塊長滿苔蘚的破爛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難與郡國之所出鼎彝相提並論了。韓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廢棄,力諫當局保護石鼓而不得採納,因而大發牢騷,寫下長詩《石鼓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對石鼓的出土,在韓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帶過一筆,此後韋應物雖寫過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熱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韋蘇州集》中也屬下乘之作。只是他詩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開啟了鼓屬何代的千年聚訟之門。及至韓愈的這首力作問世,才使石鼓之「光價」在後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強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韓愈作歌又過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儘管已無完字,但仍作為一級文物陳列在故宮博物院裡,這不得不歸功於韓愈的呼號之力。

開頭四句明白如話,點出了寫作的緣起。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見,似乎平淡拖沓,其實不然。韓愈開創以文為詩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慣習。這裡「勸」字下得十分精當,它省去了詩人幾多猶豫的潛台詞與推諉的閒筆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韓愈向來自負於「金石刻畫臣能為」(李商隱《韓碑》),但對此卻自慚才疏,那麼石鼓文的深奧難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周綱陵遲四海沸」到「鬼物守護煩撝呵」為一段。前十句是詩人想象周宣王中興王室、臨御海內以及馳逐圍獵、勒石銘功的圖景。用了「沸」「憤」「大」「騁」「萬里」「萬世」等詞,極狀場面的壯闊和氣派的雄偉。韓愈之所以承襲韋應物系年的說法,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亂後,皇權受到極大的削弱,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憲宗登基後採取鏟藩鎮、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現了中興之兆。詩人看到了歷史的相似之處,因而在歌頌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時,自然融進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憲宗即位之初平定劍南節度使劉辟後,韓愈即寫過一首熱情洋溢的《元和聖德詩》,對嗣皇的英明果斷備加讚揚。所以《石鼓歌》的這段描寫正傳達出了詩人切望重振頹綱以臻於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聲。

「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把石鼓流傳千年而歷盡的劫難濃縮在七字之中,這是略寫。詩人認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沒有鬼神呵護是不可想象的,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寶,又遑論其他無算的文物價值呢。寥寥兩筆便為下文的切入闡發作好了鋪墊。往下十四句是專對石鼓文作具體描述的。文辭的深奧,字體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蕩神怡美不勝收。即使剝蝕斑駁,他也會忍不住地讚嘆一番。

在那些古拙的字跡間,詩人任憑審美意識縱情馳騁:夭嬌流美的線條,多像鸞鳳翔舞,雲君來下;交互牽掣的點畫,又使人仿佛置身於珊瑚叢生的龍宮水府。筆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繩鐵索的勁挺;筆勢的飛動,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龍梭離壁才能傳其神韻原本靜止的書跡都化成了活潑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獲得與否,取決於審美體驗的深淺程度,儘管韓愈斷未見過「鸞翔鳳翥眾仙下」,但現實生活中的百鳥和鳴和萬舞翩躚卻並不少見。常人或許只能以平常的語言道出,而詩人卻善於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編織成一幅雲詭波譎的圖畫。對於石鼓文,韓愈並沒有滿足於正面的描寫,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無非是想獲得烘雲托月的效果。後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膠柱鼓瑟的責難,如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云:「文士為文,有矜誇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

《石鼓歌》極道宣王之事,偉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是謂三百篇皆如星宿,獨此詩如日月也。今世所傳石鼓之詞尚在,豈能出《吉日》《車攻》之右?安知非經聖人所刪乎?」但只需看看韓詩中「讀難曉」、「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詩人這樣說不過是藝術的誇張,所謂恨之越深,愛之越切,如此而已。這一段是全詩的精華,原因在於它駕馭形象思維,把豐富的審美感受傳遞給讀者,使之受到強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結尾為最後一段。這段結合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夾議,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隱隱的惆悵和深深的惋惜。韓愈在文學上以「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進學解》)為己任,為了力矯時弊,他才主張崇古。因此他竭力稱揚石鼓文,也應是這個文學宗旨的組成部分。

他身居博士,「職是訓詁」(《元和聖德詩》),把保護石鼓看作是應負的責任。為此,託故人度量坎坑,為安置作好了準備,又戒齋沐浴鄭重其事地報告上司,本以為安置「至寶」是瞬息可辦的舉手之勞。然而無情的現實把他美好的願望擊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爺關心的只是升官發財,他們對區區石鼓是絲毫不會「感激」(激動)的。在這裡,一個「老」字生動地勾畫出那種麻木不仁的昏聵神情。

眼看石鼓仍繼續其日銷月蝕而歸於淪滅的厄運,詩人真是憂思如焚。雖說目下標榜儒術,但據理力爭恐怕還是於事無補,歌到這兒,韓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長嘆。這一段寫得蒼涼沉鬱,使人覺得詩人不僅在哀嘆石鼓的不幸,而且簡直是在嗟嘆寒儒的卑微。為了反襯現實的荒誕,詩人還運用了兩個典故,顯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個是蔡邕。後漢熹平四年(175年),靈帝不滿於當時文字使用的混亂,特命蔡邕與堂溪典等正定六經文字,由蔡書丹上石,刻成後置於鴻都門前,每日前來觀看的車輛,使街道為之阻塞。第二個是王羲之。東晉王羲之喜鵝頸之宛轉,見山陰道士所養群鵝而愛之,道士因索寫《道德經》一部,舉群相贈。蔡王二人都是書聖,但前者擅隸書而後者工楷則,這兩種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書體尚且如此風光,那麼當局的冷落石鼓,到底於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

這首長詩一韻到底,如長河直貫而下,波瀾老成。詩中又多用響字虛詞,鏗鏘激越,朗吟上口,便覺有一股鬱勃之氣噴薄於字裡行間。如果用「驅駕氣勢,若掀雷走電,撐決於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傳·韓愈》)的贊語來評價這首歌行,自然會覺得絕非虛譽。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卒後諡「文」,世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詩與孟郊並稱「韓孟」。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