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第二章》(張愛玲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秧歌 第二章》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早晨,村上里的人都擠在他家門口看新娘子。金花裝扮好了坐在那裡,由一個挑選出的「全福太太」在旁邊替她梳頭、搽粉抹胭脂。其實現在頭髮剪短了,根本不用怎麼梳,她自己也已經抹過胭脂粉了,這不過是討個吉利,希望新娘子將來也和她一樣福氣。譚大娘是不合格的,她雖然夫妻白頭偕老,只有一個兒子,人拉夫拉走了,這許多年來一直音信全無。
時辰到了,新娘就動身,走到十里外的周村。一個堂房兄弟走到她面前打着鑼。送親的金根抱着阿招跟在她後面,提着盞燈籠,因為今天要到深夜回來。他兩隻手都占住了,所以新娘自己提着包皮袱。她穿着厚墩墩的新棉袍,身上圓滾滾的,胸前佩着一朵大紅絹花,和勞動英雄們戴的一樣,新參軍的人在會場裡坐在台上,也是戴着這樣的花。
那小小的行列穿過村莊,大鑼一聲聲敲着,到處都有婦女與小孩尖聲叫着:「來看新娘子呵!看新娘子呵!」一大群人直送到村口。譚大娘站在最前面,高聲念誦着吉利話。她等一會也要去的,和她丈夫一同去吃喜酒。
「老頭子呢?」她回過頭去四面張望着。「跑哪去了?他沒趕上看見新娘子動身。」
「老頭子坐在大路邊上一個小小的露天茅坑上,是一隻石井上面架着兩塊木板。他坐在上面曬太陽,吸着旱煙。新娘的行列在他面前經過,他微笑着向他們點頭招呼。
"待會兒早點來呀,大爺!"金根向他喊着。
"噯,誤不了!吃我們姑娘的喜酒!"譚老大高聲加壽命咩。老頭子下巴光溜溜的,臉上雖然滿是皺紋,依舊是一張很清秀的鵝蛋臉,簡直截了有點像個女孩子。瘦瘦的身材,棉袍上面繫着一條有皺褶的藍布"作裙"。他的眼睛有點毛病,白瞪瞪、水汪汪的,已經半瞎了,他得要撒嬌似地歪着頭,從某一個角度望過來,才看得清楚。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和譚大娘帶着幾個孫子來到周村子,把媳婦留在家裡看家。周家已經坐下來吃喜酒了。新郎新娘坐在正中的一桌的上方,兩人胸前都戴着一朵大紅花,斜陽射進那黑暗的房間裡,霧朦朦的一道光。新娘子坐在那滿是浮塵的陽光里,像一個紅紅白白的泥人,看上去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然而又很奇異仿佛是永久長存的。
金根是新親,也是坐在上首,在另一桌上。譚老大、譚大娘被主人領到另一桌上,經過一番謙遜,結果也是被迫坐在上首。有好幾個年輕的女人在旁邊穿梭來往照料着,大概都是他家的媳婦。譚老大矜持地低着頭捧着飯碗,假裝出吃飯的樣子,時而用筷子揀兩粒米送到口裡。
作為喜筵來看,今天的菜很差,連一連大葷都沒有。但是新郎的母親是一個殷勤的主婦,這一桌轉到那一桌,招待得十分周到。雖然她年幻大,腳又小,動作卻非常俐落。她注意到譚老大隻吃白飯,她連忙飛到他身邊,像一隻大而黑的,略有點蝙蝠的蝴蝶。
"沒有什麼東西給你吃,飯總要吃飽的!"
她一個冷不防,把他面前的一碗冬筍炒肉絲拿起來向他碗裡一倒,半碗炒肉絲全都倒到他飯碗裡去了。他急起來了,氣吼吼站了起來,要大家評理,大聲嚷着:"這叫我怎麼吃?——連飯都看不見了麼!叫我怎麼吃!"
但是他終於安靜了下來,坐下來委委屈屈地,耐心地用筷子挖掘炒肉絲下面埋着的飯。
喜酒吃了一半,周村的幹部來了。是一個費同志,年紀很輕,圓臉,肋頰鼓繃繃的,臉色很嚴肅。他學着老幹部的作風,像金根他們村子裡的王同志一樣,把棉製服 穿得非常髒,表示他忙於為人民服務,沒有時間顧到自己本身。亮晶晶的一塊油泥,從領口向下伸展着,成為一個V字形。他也仿照着老黨員中的群眾工作者,在腰 帶後面掖着一條毛巾,代替手帕,那是在戰爭期間從日本兵那裡傳來的風氣。
金根也仿效着這辦法,在他的褲帶後面掖着一條毛巾。有棉襖遮着,只露出一點點毛巾的下端,但是這已經使他有點害羞,仿佛在學時髦。毛巾是他女人從上海給捎來的,簇新,因為從來不作別用。下面還有四個紅字:"祝君早安"。
大家都站起來讓費同志坐。謙讓再三,結果果是老婦人挪到旁邊去,讓他和她丈夫並坐在上首。今天這喜筵並沒有酒,但是在這樣冷的天,房間熱烘烘的擠滿了人,再加上空心肚子,吃了兩碗飽飯,沒有酒也帶了兩分酒意,大家都吃得臉紅紅的,一副酒酣耳熱的樣子。
費同志人很和氣,興致也好,逐一問在座的客人們今年收成怎樣,收了多少擔米,多少斤麻。金根秋收的時候工作努力,選上了勞模,譚大娘替他着實宣揚了一番。 她能言善道,有說有笑的,敷衍得面面俱到。她衝着費同志說了不少的話。有時候她的話與當時的話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永遠是節拍湊得很準,有板有眼,有 腔有調。"咳!現在好嘍!窮人翻身嘍!現在跟從前兩樣嘍!要不是毛主席,我們哪有今天呀?要不是革命黨來了,我們窮人受罪不知道受到哪年呵!"譚大娘把共產黨與革命黨有點搞不清楚,她一直稱共產黨為革命黨,有時候甚至於稱他為國民黨。但是在她這年齡,這錯誤似乎情有可原。整個地說來,她給費同志的印象相當好,難得看見像她這樣前進的老太婆。
她逼着新郎的母親多吃一點,說:"你只顧忙別人嘍!自己餓肚子!"女主人替阿招夾菜,譚大娘就又對阿招說:"你你姑姑今天也不回去,你願意跟着你姑姑,你也住下吧,不是捨不得她嗎?昨天不是還哭了吧?"
那小女孩安靜地繼續吃她的飯,她的黑眼睛烏沉沉的,一點也沒有激動的樣子。
譚大娘又嚇唬她:"我們走了,不帶你走。你爹今天不帶你回去了。你想有這麼容易的事呀——吃飽了肚子,抹抹嘴上的油,站起來就走?把你賣給人家嘍!"
大家都笑了。女主人說,"噯,你打今天起就住這兒了,不回去。"
那孩子沒有說什麼。也許她是被一重重的疑懼包皮圍着,也許不,完全看不出來。但是一吃完了飯,她就跑到金根旁邊,拉住他的手,一直不放鬆。他走到那裡她都跟來跟去。
吃完了喜酒,照例鬧房。不過今天大家仿佛都有點顧忌,因為有幹部在座。但是費同志顯然是要"與民同樂"的樣子,還領着頭起鬨,因之大家也就漸漸地熱鬧起來了。有一個人喊着"要新郎新娘拉手。"譚大娘做了新娘的代言人,替她推託,又替她還價。爭論了半天之後,是譚大娘讓了步,把新郎新娘的手牽到一起,算是握了一握。
然後又有人要求新娘坐在新郎膝蓋上,叫一聲"哥哥"。這要求一提出來,大家都笑不可仰。新郎急了,想溜,又給拉了回來,捺在床沿上坐下。這一次的交涉更費時間了。
"好!好!"鬧得最凶的一個人終於氣憤憤地說:"新娘子不給面子。"
"叔叔,你別生氣!"譚大娘照着新娘的稱呼向他賠禮。"哪!叫新娘子給你倒碗茶。"
"誰要吃什麼茶?"
新娘始終低着頭坐着,一動也不動,也沒有一絲笑容。成了僵持的局面,最後還是費同志提議,叫新娘子唱歌,作為一個舀協的辦法。譚大娘又給講價,講成只限一支歌。金花終於站了起來,斜倚在桌子角上,又把身子背了過去,面對着牆,唱了八路軍進行曲。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費同志噼噼啪啪鼓着掌叫了起來,大家也都響應着。
"好吧!再來一個!"譚大娘說。"唱過了這一個,可得讓新娘子歇歇了。時候也不早了,我們要回去也該動身了。"
客人們依舊不肯鬆口,並沒有答應聽完這一支就走。磨了半天,新娘還是屈服了。這一次她是細聲細氣地唱了"嗨啦啦!"那也是她在冬學班上學會的一支新歌。
"嗨啦啦啦
嗨啦啦啦
天上起紅霞呀
地上開紅花啊呀!"
費同志走上來扯她的手臂。"噯,轉過身來,別盡把背對着人。"
她掙脫了手臂,他又去拉她,而且突然笑了起來。笑聲響亮而清脆,那聲音仿佛也帶着一絲詫異的意味。在那短短的掙扎中,她把他猛力一推,他撞到桌子上,一隻茶碗跌到地下砸得粉碎。
"歲歲平安!"譚大娘馬上說,幾乎是機械地說了出來。一種什麼態度。那邊譚大娘不等他發作,倒已經嚷了起來:"噯喲!你這位新娘子怎麼脾氣這麼大?這都是跟你鬧着玩的呀!你沒聽見說-趙鬧越發-嗎?這要是人家費同志也跟你一樣孩子脾氣,這還得了嗎?人家發是認真起來,不生氣才怪呢?"
她別過臉來,又向新娘的婆婆道歉。"你別生氣呀!老姐姐!我們這姑娘苦在爹娘死得早,自小沒人管教,一點規矩都不懂,以後這可就是你的事啦,老姐姐!全靠你教訓了。這回你就看我面上,不去計較她了。你瞧人家費同志、多寬宏大量,一點也沒生氣。"
常費同志被她幾句話罩住了,倒也不好意思怎樣了,只得淡淡地笑了笑,一抬手,把帽子扶了扶正。"這新娘子脾氣可真大。新郎可得小心點,不然准得怕老婆。"他笑了兩聲。
事情算是過去了,然而婆婆的臉色仍舊非常難看。當着這些客人,給他們家丟失了臉。從表面上看來,仿佛不能怪新娘子,但當然還是她自己招來的。而且也怕幹部從此記了仇,日久天長,免不了要跟他們家找碴兒。但是今天新娘子第一天過門,婆婆當然也不好說什麼。然而空氣還是很僵,大家不久也就散了。
金根抱着阿招,譚老大與譚大娘領着幾個孫子,一路回去。有月亮,所以沒點燈籠。走了有這麼一截子路,離周村很遠了,在月胱中穿過沉寂的田野,金根這時候才開口向老頭子說:"那費同志不是個好人。"
老頭子微微笑嘆了口氣。和金根說話,他總是很留心的。"唉!也有好有壞呵!"他說。
老婦人接上來,寬宏地說,"這些幹部也可憐,整年不讓回家去。他橫是也冷清得慌。"
金根不作聲。
"金花那婆婆像是個厲害的!"老婦人說。"那有新娘子第一天過門就給臉子看的。好厲害!"她稍有點幸災樂禍的說。
"現在不怕了。有婦會。"
"噯,那倒是,現在有婦會啦!還說要開什麼-媳婦會-,專門斗婆婆。咳!現在這時候做婆婆也不容易呵!"譚大娘苦笑着說。她自己也是做婆婆的人。
金根沉默了不一會,卻又說:"不過也不沒準,全在乎這村子裡的幹部。"
老夫婦沒有接口。他們大家都記得桃溪的那個女人,到村公所去告她婆婆虐待,請求離婚。被幹部把她捆在樹上打了一頓,送回婆家去。村子裡許多守舊的人聽見了,都很贊成。但是大家都覺得她婆家似乎太過於了,她回來以後,被他們吊了起來,公、婆、小叔、丈夫幾個人輪流地打,打斷三根大棍子。仿佛打斷一根也就差不多了。
在田徑上走着,譚老大的一個孫子失腳滑了下去,跌了一跤。老夫婦停下來替他揉腿、金根一個人走在前面,抱着阿招,阿招已經睡着了。月亮高高地在頭上。長圓形的月亮,自而冷,像一顆新剝出來的蓮子。那黝暗的天空,沒有顏色,也沒有雲,空空洞洞四面罩下來,荒涼到極點。往前走着,面前在黑暗中出現一條彎彎曲曲淡白的小路。路邊時而有停棺材的小屋,低低地蹲伏在田野里。家裡的人沒有錢埋葬,就造了這簡陋的小屋,暫時停放着。房子不比一個人的身體大多少,但是也和他們家裡的房子一樣,是白粉牆、烏鱗瓦。不知道怎麼,卻也沒有玩具的意味。而是像狗屋,讓死者像忠主的狗一樣,在這裡看守着他摯愛的田地。
金根還沒走到一半路,吃的一頓晚飯倒已經消化掉了,又餓了起來。在這一個階段,倒並不是不愉快的感覺,人仿佛裡面空空的,乾乾淨淨,整個人的輕飄飄的,就 像是可以顛倒過來,在天上走,繞着月亮跑着跳着。他自己也覺得有點奇異,這肚子簡直是個無底洞,辛辛苦苦一年做到頭,永遠也填不滿它。
阿招突然說起來話來。"還沒到家呀?爸爸?"
"不要張嘴——風大。嘴閉緊了。"
向家裡走着,那黑暗的寂寞的家,他不由得更加想念他的妻起來。剛才在周家鬧房的時候,他就想起他自己結婚那天,鬧房的時候。賀客們照倒提出無數要求,仿佛比哪次都鬧得凶,大概也許因為新娘子特別潭亮的緣故。就連最後,客人們終於散了,還有幾個躲在窗戶底下偷聽,放了一串爆竹來嚇他們。
大家都說他這老婆最潭亮。也許人家都想着,這樣潭亮的老婆,怎麼放心讓她一個人在城裡這些年。女人去城去幫傭,做廠,往往就會變了心,拿出一筆錢來,把丈 夫離掉,不知道怎麼,他就從來沒有想到過,她可會也這樣。每次還沒想到這裡,思想就自動地停住了,也不知道是他對她有很大的信心,還是他下意識地對於這件 事懷着極大的恐懼,還是另有別的原因。[1]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