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穀梁傳》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穀梁傳》是解正《春秋》「經義」的傳文著作。又名《春秋穀梁傳》。《春秋》三傳之一。舊題戰國魯人穀梁赤撰。實為孔丘學生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口述,並雜有他人口述本而傳及孫卿,孫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後復由魯人榮廣傳蔡千秋。漢宣帝好《穀梁傳》,因擢千秋為郎。本書約在此時著帛成書,並廣行於世。《漢書·藝文志》有著錄。本書口傳之時約與《公羊傳》同時或稍前(一說稍晚),而成書晚於《公羊傳》,故一度不受漢代統治者的重視。東漢熹平石經甚至收《左傳》、《公羊傳》而獨無本書。何休倡 「公羊學」並貶 《左傳》與本書。鄭玄、鄭眾、賈逵、馬融等調和今古文之爭,一度伸張本書。以後注本書者有尹更始、唐固、孔演、江熙等十餘家,至晉范寧作《春秋穀梁傳集解》,並收諸家注說,以後諸家皆廢,唯范寧《集解》獨傳。《集解》合編 《春秋》及本書而注之,為今本本書的通行本。唐楊士勛為之作疏。南宋收入欽定十三經。清代疏注者有許桂林 《穀梁釋例》、姚鼐 《穀梁補註》、鍾文蒸 《穀梁補註》、侯康 《穀梁傳疏證》等,以侯注本為佳。清《四部備要》、《四部叢刊》均收本書,清阮元合刻《十三經註疏》校勘本,亦收范寧《集解》楊士勛 《疏》本,有中華書局1957年排印本。 [1]

  榖梁赤,一名俶,字元始(或說名寘、名喜)。生約當秦孝公時。魯國人。其生世除與公羊高同師於子夏外,余皆不詳。

  《漢書·藝文志》載本書11卷。今本卷目經范寧編定,共20卷。卷1-2.隱公; 卷3-4.桓公; 卷5.莊公;卷6.莊公、閔公; 卷7-9.僖公;卷10-11.文公;卷12.宣公;卷13-14.成公; 卷15-16.襄公; 卷17-18.昭公; 卷19.定公; 卷20.哀公。

《穀梁傳》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穀梁傳》本書是孔門後學的《春秋》傳文著作。取自設問答體例,訓釋 《春秋》經義。述事釋義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訖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與《春秋》同。內容主要是傳經之義,講求貴義信道,與正不與賢,推崇君子親親之道,提倡為親、尊、賢者諱,對 「《春秋》大義」務求有精審的闡釋。其言不出 《春秋》,有所謂「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之說,實際上除不言妖妄淫邪之說外,亦常於經義之外附加議論,諸如哲學上即有 「三合而生」之說,即所謂 「獨陽不生、獨陰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其內容與 《公羊傳》互有異說,而大體未出《公羊傳》之外。本書文字講求簡短明潔,但比較 「三傳」,記事不及 《左傳》,釋例不如 《公羊傳》。

  本書為歷代封建王朝列入經學之經典,南宋以下,更專列本書及《公羊傳》於經學,以區別於列入史學的《左傳》。故本書作為 「《春秋》學」之專學著作,雖對於歷史研究,價值有限,卻對於中國經學的發展有較深的影響。是研究先秦兩漢經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向來研究《春秋》及其三傳的學者中,研究本書者不多。論者多從三傳比較研究中論及本書。不論是貶低本書的何休,還是混同三傳的鄭玄等,均是如此。漢末馬融更有 《三傳異同說》,惜書已不見。唐陸湻輯《春秋啖趙二先生集傳辨疑》。宋劉敞撰《春秋權衡》、清顧棟高撰 《三傳異同表》,及近人廖平撰 《春秋三傳折衷》等,均為此類研究。今人傅隸朴 《春秋三傳比義》雖伸張《左傳》,亦屬其類。現存最早專注本是晉范寧的 《集解》本。對本書錯舛之處多有補正。註疏范氏《集解》的除唐楊士勛疏外,另有清鍾文蒸的《補註》及侯康的《春秋穀梁傳疏證》等,均為本書的重要參考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