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笑》是林薇因寫的一首詩歌。   

原文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艷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髮,

散亂的挨着她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湧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原載一九三一年九月《新月詩選》)

賞析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少女高雅純潔的笑。在露珠與花影間,陽光的氣息撲面而來;在輕歌和柔波中,純粹的美麗盡現眼前。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

遐想無盡的意象

心的恬靜,褪去浮躁,享受自然;不求名利,但求精神的超脫與享受。詩人選取眼睛、口唇、貝齒等意象,是少女身上最令人遐想的地方,那輕輕的笑是從眼神、口唇邊泛起的酒窩,那整齊潔白如貝啟唇而露的玉齒。在閃光之間的意象中,描繪了一個燦爛無比、甜美絕倫的笑。繼而,笑由具象變為飄逸,從形的展現上升到神的描摩,詩歌的意象也從少女的肢體過渡到清新的大自然,笑是「水的映影,風的輕歌」,是「雲的留痕,浪的柔波」。那是神的笑,美的笑,那是詩的笑,畫的笑。那笑是那樣甜蜜,痒痒地湧進了人的心窩。詩人體察與表現真是細緻入微與別開生面,她用真摯的感情和精微的感覺,勾勒出了一個稍縱即逝但可觸可摸的瞬間。

靈活多變的修辭

無論是明喻還是暗喻,蘭質慧心的林徽因都能揮灑自如,靈感所至,字字珠璣。兩行詩節,分別選取一連串的比喻,笑從如同露珠,如同花影的視覺漸次轉入如同輕歌的聽覺,憑藉視覺與聽覺的通感,使笑不僅有了聲響,而且具有了形狀,從而給人以具體真切的感受。比喻既實而形象,又虛而飄逸,給人以無限美好的想象。詩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種純粹的美、神聖的美,直達人的情感深處。同時,擬人也是林徽因喜歡運用的修辭手法。《笑》這首詩里,擬人的手法運用得嫻熟自然:眼睛、口唇、鬈髮、詩、畫……都可以擬人化,而且用得巧妙形象,仿佛一個美麗多情的少女亭亭玉立於讀者的跟前,梨渦淺笑着,燦爛着。

嚴謹對稱的結構

詩如其人,林徽因的詩如同林徽因其人,不僅具有內在豐富的意蘊,而且擁有精巧對稱的結構,堪稱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完美。詩歌分兩節,每節詩從長到短再到長,最後一句又略短,恰似一彎新月,柔美中透出別致;又如少女的柳眉,波折中別有風韻。兩節詩使用完全相同的結構,構成一個嚴謹的大對稱,參差中有整齊;第一節的第一行比第二節的第一行多一個字,整飭中略有變化。整首詩如同雨後嫵媚的青山,賞心,悅目,俊朗,清新。這首詩是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藝術風格,語言玲瓏剔透,帶着些青草和陽光的氣息,讓人想到春天和露珠,透出美的芳馨[1]

林徽因簡介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漢族。出生於浙江杭州。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