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還鄉雜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還鄉雜記》

《還鄉雜記》是1957年4月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冰心。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對故鄉懷念的故事及愛國主義的情懷等有關內容。

文章節選

從福州到廈門

十二月二十一日,我們從福州又去到廈門

我們五時半出發,六時到了烏龍江口。天剛剛亮,對岸的山,好像是濃墨畫成的,帶點紫又有點黑。淺綠的江水,滾滾地在翻騰。過了江,天色漸明,公路兩旁的田野上,農民們已經在做各種的工作。這裡的婦女們,和閩北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人頭上,繫着一條鮮紅的遮陽的頭帕,在綠色的平野上,像點點紅星一般,閃閃奪目。

多少年來「一年辛苦,只盼冬閒」的農民們,在土地歸了自己,而且建立了農業合作社之後,生產熱情空前高漲了。沿途我們盡看見修建水庫水渠的人們,男男女女,往來如織。他們在新掘的水道中間,抬石運土,談笑歌唱,他們要用一冬的辛苦忙碌,來換以後年年的豐收。

樹林裡還不時露出紅色的小樓,那是歸國的華僑們自己蓋的農舍,他們從海外歸來,把海外的房屋樣式,也帶來了。福建省是許多海外華僑的故鄉,在反動統治時代,福建算是貧瘠的省份,山多地少,又沒有水利,加上反動政府的剝削壓迫,沿海一帶的人民,就紛紛出國謀生。他們只憑着自己一副聰明的頭腦,一雙勤勞的手,在海外起家立業,但是他們對於自己的家鄉,永遠有着深厚的懷念,他們將自己勞動得來的金錢,寄來贍養家中的老少,就是他們自己老死在異國,遺囑上也總是吩咐「運骨還鄉」。解放前,在國外的華僑,就像孤兒一樣,受盡帝國主義者的欺凌,反動政府在國外的使領館,不但對他們沒有盡保護的責任,還向他們百般地訛詐勒索,我們的華僑們就在這雙重枷鎖之下,受了幾百年的冤苦。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的華僑,才幾十年如一日地為着祖國的獨立和解放,貢獻出他們一切的力量。中國解放了,人民站了起來,華僑也翻了身,他們不再是孤兒了,祖國母親般的慈愛,像陽光一樣,照遍了天涯海角。在國內,華僑家裡的一切,都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祖國安定繁榮的環境,也使他們高興地將國外勞動所得,投資於國內的建設事業;在國外,居住在我國有邦交的國家裡的華僑,都得到了合法的保護,使他們能夠安心地和當地人民合作,一同為所在地的繁榮和平而努力。

在馬來亞那些地方,華僑還受着壓迫,他們就紛紛地投到祖國的懷抱里來。在福建省,閩南一帶是華僑的故鄉,這裡有華僑的農村、工廠、學校、劇場……他們在自己的鄉土上,過着高興熱烈的建設生活。

在福建省內旅行,你會感覺到不但木頭多,而且石頭也多!因此橋樑,建築,就有許多是石頭做的,真是又結實又美觀。在惠安晉江的交界之間,橫跨着一座長長的美麗的石橋,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海內第一橋」的洛陽橋。橋下的淺水裡立着三五一堆的小石柱,據說是養牡蠣的設備,春夏水漲的時候,牡蠣附着在石柱上生長,冬天就可以撬下來吃。

在晉江的開元寺里還有建國和仁壽兩座石塔,也都是宋代的建築。建國塔高四十八公尺以上,仁壽塔高四十四公尺以上,非常的雄偉美麗。用偌大石塊修橋蓋塔,要有很艱苦的勞動和精密的設計,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毅力是驚人的!

路旁山上,繁密的相思樹的幼苗,都在欣欣地生長,幾年以後,這裡又是很大的森林。南方雨多天暖,在自然條件上,「綠化」工作,比華北要容易一些。

到了廈門了,斜陽下,海風在吟嘯,海波閃耀出萬點的銀星。我寫到這裡,心中十分激動,十分快樂。小朋友!我只能告訴你,廈門的建設是偉大的,廈門的人民是勇敢的,這個福建省最邊沿的美麗的城市,有着全國人民最深切的關懷和支援,他們在這裡不斷地創造着奇蹟…… 國防最前線上

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們到了廈門最南端海邊的一個小村莊,去訪問駐在那裡的部隊。

我們在公路旁邊下了車,走過極其平坦乾淨的場地。田地上有農民們在忙着冬耕;帶着紅領巾的小朋友們,在學校門前奔走遊戲;銀灰色的鴿子,在人家屋脊上悠閒地啄刷着翎毛;圈在柵里的肥豬,搖擺着大耳朵,用慵懶的目光,看着過往的行人;這裡是一片沉靜安寧的空氣!

走近一處民居,一個解放軍排長笑嘻嘻地迎面走來,向着引導我們的軍官,筆直地立正,嘴裡說:「××團××排值日員××報告,請指示!」他臉上充滿着喜悅。這位軍官,還了禮,也是笑嘻嘻地用慈父般的眼光看着他,眼旁聚起了慈祥的笑紋。他們中間的溫暖的感情,感染得我們心裡也是熱烘烘的。

排長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班的臥室:整齊排列的仄仄的板床上,鋪着白白的床單;洗過的軍衣,疊得平平地放在床頭;長方形的蚊帳,也都拉得平平地搭在橫繫着的繩上。牆上掛着戰備訓練的流動獎旗,和戰士們自己寫的問答小紙。在放武器的小屋裡,還有戰士們自己做的槍架;旁邊放着很平正的背包。排長告訴我們,這背包里包着四十斤重的石塊,每天背着它練習行軍,這重量和全副武裝是一樣的。

在這裡,老百姓和解放軍雜居在一個院內,當我們穿堂入室的時候,在院裡站着的老大娘和抱着孩子的小媳婦們,都向我們點頭微笑。

在有些屋子裡,戰士們正在為他們慶祝新年的晚會,糊着精巧帶穗的紅紙燈籠。有的在用彩色的水筆,灑出慶祝元旦的標語,在這些創作上,藝術的意味都很濃厚。

還有使我們很感興趣的,是縫紉間和廚房。在縫紉間裡有幾位解放軍在踩着縫紉機,修補着破損的軍衣。我們可以看出戰士們戰備訓練的緊張,衣服破處都在肩背、臂肘和膝蓋的地方。廚房清潔光亮。燒火的木柴,整齊地砌起,像短牆一般,圍在門外。灶門開在後牆上,添火掃灰,都在外面動手。廚房內是光潔的大灶,和帶有鐵紗門的大櫃,大鍋里正炒着菜。炊事員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也是笑盈盈地回答我們的問話。

我們在參觀和休息的時候,都和戰士們交談。他們來自祖國的各個地方,操着略帶着本地口音的普通話,在親切熱情之中,還有些拘謹,但是一提起國民黨軍炮轟沿海村落的時候,他們的眼光就嚴肅了起來,緊緊地握着放在膝上的拳頭,沉着地說:「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我們時時刻刻地在等候着進軍的命令!我們一定要完成這個神聖的任務!」這些話像鐵鑄的字一樣,堅硬,有力,字字打上我們的心坎!我們知道這是前沿戰士們心裡充溢着的願望與情感,錘鍊出來的鋼鐵一般的誓詞!

我們又由軍官帶領着,走到野地上,遠遠地看見一隊戰士們正在練習圍攻一千公尺外小山上的敵人山寨。零零星星的幾個小黃點,在鐵絲網下面靜伏着,忽然濃煙起處,鐵絲網突破了,那幾個小黃點像飛一般,跳上了兩丈多高的陡壁,占領了山寨,戰士們行動的迅速,贏得了大家的驚嘆。軍官又帶我們到一處小叢林下面,那裡進攻碉堡的演習,正在開始。這回離得近些,看得清楚:另一個小山頭上,立着圓圓的白色的碉堡,山腳四周有一丈多寬的濠溝,濠溝四周還有鐵絲網。全副武裝的戰士們,三三兩兩沉着地爬伏在樹後和斜坡上,一聲令下,戰士們像猛虎逐鹿一般地躍起,跑在前面的用長竿頭的炸藥把鐵絲網爆破了,掮着長梯的把梯子往溝底一倚,自己伏在梯上,撐竿跳似地,連人帶梯子都撲了過去,後面的戰士們緊跟着也都攀梯而上,他們一面扔着手榴彈,一面往上跑,縱身爬上很高的陡壁,準確地向着敵人的地堡眼射擊……從進攻到占領,一共才有兩分鐘的工夫!

下午,我們又到一處高地,先是迂迴曲折地繞上很大的山坡,又爬上很仄很陡的山徑,進到一間點着電燈的洞室。在這裡休息了一會,我們就登上高踞岩頂的摻望台,大海已經橫在我們面前了!一個守望的戰士,從高椅子上下來,讓我們從望遠鏡里來觀看金門島。在平靜的海面上,許多零星的島嶼,就像飄在我們面前的田螺一般,伸手就可撈到。大小金門島,是長長的兩行,更看得清楚。島邊排立着的一根根架着鐵絲網的白柱,都數得出來。島上有零落的村舍,有曲折的道路;田地上有人,有牛,在蠕蠕移動。聽說金門島上,還有幾萬居民呢,這些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是如何的渴望解放呵!

下了高地,我們沿着海邊,到了沙灘上的一處廣播站,有幾個很年輕的人員,在這裡工作。廣播員是兩個雙辮姑娘,都是江南人,沒有到過北京,普通話說得極好。廣播開始了,我們輕輕地從屋裡走出,站在沙灘上聽着。在前沿鐵絲網的後面,很大的喇叭口,正向着南方。廣播了嘹亮的《解放軍進行曲》之後,就讀了一封住在杭州的一位小朋友,給她的在國民黨軍做海軍軍官的哥哥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解放前分別時候的痛苦,和現在家庭中快樂的環境,只是大家都日夜掛念着陷落在蔣軍中的哥哥,切盼他趕緊回來等等……信里充滿了情感。背後聳立的石壁,發出了清亮的迴響,北風掠過平靜的海面,向着金門島吹去。晚霞里,金門島上南望祖國的國民黨軍官兵們,一定會一字不漏地聽到這正義清朗的聲音。

從這裡,我們就走上歸途,一天的訪問告了結束。我們戀戀地舉目四望,低頭摘了幾朵沙灘石縫長的,很大的紫花黃花,夾在筆記本里。這些美麗的野花,曾在海邊上,日日夜夜,和英雄戰士們在一起。將來再打開筆記本,看見這些花,就像看見他們一樣!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原籍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 理事等職。[1]

參考資料

  1. 冰心的生平簡介50字2015-09-20 來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