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作品原文

野望

東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

樹樹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暉⑷ 。

牧人驅犢返⑸,獵馬帶禽歸⑹。

相顧無相識⑺,長歌懷採薇⑻。

注釋譯文

​⑴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暉:落日的餘光。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詩:"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⑸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

⑹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⑺相顧:相視;互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咨東方朔,於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

⑻採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採薇"代指隱居生活。《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採薇》有:"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白話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在秋日傍晚十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願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採薇而食的隱士。全詩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時寫下的。[1]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2]

名家評論

《唐詩直解》:淺而不薄。

《唐詩訓解》:起句即破題。"秋色"補題不足,且生結意。"落暉"應"薄暮",且生"返"、"歸"二句。

《唐詩矩》:前寫野望之景,結處方露己意。三、四喻時值衰晚,此天地閉、賢人隱之象也。故末寄懷《採薇》,蓋欲追蹤夷、齊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線索,結法深厚。得此一結,便登唐人正果,非復陳、隋小乘禪矣。

《唐律消夏錄》:此立意詩,"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下邊"秋色"、"落暉"、"牧人"、"獵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歸"字,俱是"欲何依"之情。所以用"相顧"句一總頓住。末句說出自己胸襟也。又:此詩說"無依"情緒,直趕到第七句。若胸中稍有不乾淨處,便要露出。"長歌"一言,壁立萬仞矣。或問此句可以為主句否,蓋此句是胸中主見,不是詩中主句,所謂主中主也。

《唐詩意》:惟有隱耳。隋日式微,無功傷之而作,即詩人"北風""雨雪"意。然唐興之兆見矣。

《古唐詩合解》: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合瞭然矣。

作者簡介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