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早春旅懷》唐朝·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長安早春旅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寫長安的喧噪與自己的寂寞,貴人們的軒車往來,只有一個人被排除在外;月夜,日暮之山,觸發了詩人思鄉之念。此詩形象生動,在孤獨的情緒描寫里體現了詩人的遠大抱負。 作品名稱 長安早春旅懷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白氏長慶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編輯
長安早春旅懷
軒車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1。
夜深明月捲簾愁,日暮青山望鄉泣。
風吹新綠草芽拆2,雨灑輕黃柳條濕。
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3。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1.向隅(yú):謂孤獨失意。語本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2.拆(chè):同坼,謂草木發芽。
3.欲:將,將要。
白話譯文
京城裡人來車往、歌舞昇平,但這城市裡卻有一個人對着牆角而立。
夜深人靜的時候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出去走走,身邊卻連個捲簾的人都沒有。看着太陽從山上落下,不禁望着家鄉哭泣。
一陣風颳過,早春便來了,草木開始發綠;又一陣雨飄過,那剛剛吐出嫩黃的柳條變得愈發濕潤動人。
沒有在年輕的時候有所成就,耽誤了大好青春,馬上就要三十了,想來不禁愁上眉頭。
創作背景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在長安應進士舉,這首詩作於這年的春天。作者在《與元九書》中說:「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此詩即抒寫其當時孤獨憂傷之情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軒車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偌大一個繁華熱鬧的都市,初進長安考中進士,身邊沒有親人、舊友,孤零零一人看到城市的喧鬧,不免傷感難過。
「夜深明月捲簾愁,日暮青山望鄉泣。」「愁」表現孤獨,「泣」則是思鄉太厲害的緣故。按理說大丈夫當胸懷天下,不能因為遠離親人而表現儒弱,但對於一個初進長安的有志者來說,這樣的孤寂與思念反倒顯得真實、可愛。
「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新綠」「輕黃」兩種顏色很好地交代出了早春的萬物復甦。
「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欲三十」就是快三十歲。古人講究「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要能夠獨自地面對一切困難,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白居易當時已二十九歲,初入長安剛中進士,於是不免對自己未來的方向有些焦慮。 從全詩看,前四句主要寫思鄉之情、孤寂之苦。但是接下來的詩句從意思上完全呈現了逆反的方向:寫早春的美景,進而引出初中進士後對人生髮展方向的反思。看起來兩層描寫不搭調,其實貼切地表現了一個初入長安並中舉的士子的心態,離鄉的孤獨與中舉後對仕途前程的思考糅合在一起,成就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