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卑斯交響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阿尔卑斯交响曲》)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卑斯交響曲德語: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最後一首交響詩。這首交響詩是獻給當時的德累斯頓國家樂團。雖然作曲家標示這首樂曲為「交響曲」,但在結構上,既不如《家庭交響曲》有明顯樂章分段的構想,卻保留如李斯特交響詩[1]般的連貫性意念和情景,因此被歸納為交響詩。

作曲過程

《阿爾卑斯交響曲》創作於1911年到1915年間,時值作曲家搬到南德阿爾卑斯山麓別墅,相比起其他交響詩,用時最長,其間作曲家還創作了芭蕾舞「約瑟夫傳奇」。該別墅景致一流,被擁於阿爾卑斯山壯逸的環境中,有可能正由於此,讓作曲家立起了寫作該交響詩的念頭。

第一稿其實早於1911年便完成了,而在1914年施特勞斯則集中精力去進行修改。100天後即1915年2月8日完稿。首演於1915年10月28日在柏林,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德累斯頓國家樂團。

主題

交響詩的主題是,通過音樂描述學生時期一次登阿爾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經歷,當時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渾身濕透。施特勞斯試圖通過該交響詩將個人感受和狀物結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交響曲》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曲家曾經說過,「我最喜歡指揮阿爾卑斯交響曲」。而由他所親自指揮的錄音,亦被唱片公司製成光碟發售。

學者推測,作曲家所講的這次登山過程,或者只是他創作該作品的一個意像而已。施特勞斯所描寫的登山,從「夜晚」起至「到山頂」然後再次下山,可以象徵了一個人的一生。很可能是他受到哲學家尼采的感召,用《阿爾卑斯交響曲》去寫尼采筆下的另一本著作《反基督者》。因而有人認為,施特勞斯的這部作品和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相近的聯繫。因為兩曲都是以尼采的著作所啟發的。無獨有偶,在「山頂」一段,可以聽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日出」主題。

另一種意見是,阿爾卑斯交響曲其實是古典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2]

欣賞

作品力求通過自身卓越的管弦樂情感色彩,使得聽眾很容易就能領會到各個段落的含義。作曲家的原意是,聽眾猶如看到一幅幅音畫,通過這些音畫聽眾可以感受到阿爾卑斯山那種種瑰麗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確做到了,靠的是細膩的配器和豐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將作品稱為交響曲是很恰當的。就是單憑樂曲那龐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為交響曲。有一些登山時的主題或是動機在下山時會再現。作品出現之時,就已被認為是19世紀下半葉的交響詩這種音樂形式的終結和巔峰之作。

視頻

阿爾卑斯交響曲 相關視頻

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

參考文獻

  1. 李斯特交響詩全集,豆瓣音樂
  2. Previn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360個人圖書館,20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