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春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當代作家楊沫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楊沫以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過程中發生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的愛國學生運動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構築了革命歷史的經典敘事,也揭示出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內容簡介

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

人物介紹

林道靜

林道靜的生命歷程演繹着五四以來時代女性相似的命運和追求:林道靜受過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啟蒙,這使她不再認同傳統中國女性在父權制下屈從、依附的地位和無奈的歷史宿命,而有了對個人自由和理想的嚮往與追求。她特殊的身世,使她憎惡道貌岸然卻強占了佃農女兒的父親,還有想把她當作搖錢樹嫁給舊官僚的後母。封建家庭對她的冷漠和虐待使她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在遭遇失學、逼婚後,林道靜選擇了離家出走。去北戴河投親不遇,走投無路的她被小學校長余敬唐收留,卻不曾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里。余敬唐看林道靜容貌秀麗又年輕,密謀用她去討好當地的權貴。絕望之中林道靜想投海自殺,結果被已注意她多時的大學生余永澤所救。具有「詩人兼騎士」風度的余永澤,俘獲了涉世不深的林道靜的心,他們相愛並同居。但逐漸地余永澤的庸俗和自私讓林道靜感到失望,兩人因為思想分歧和家庭矛盾多次發生衝突。她遇到了共產黨員盧嘉川,在他的指導下讀進步書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又在他的帶領下去參加遊行集會。盧嘉川的被捕,使她下決心離開了余永澤,選擇了革命,並且在共產黨人江華和林紅的引導和影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鬥爭中去,從此走上了正確的人生道路。

余永澤

在回鄉探親時救起了投海自殺的林道靜。回北平之前,余永澤通過關係,把林道靜安排在楊莊教書。和林道靜同居後,很快暴露出他的自私、卑微和庸俗的個性。余永澤反對林道靜和進步青年來往,對林道靜和盧嘉川的交往非常嫉妒,有意製造事端,使林道靜感到難堪。二人終因政治的分歧,追求的不同,感情的破裂而痛苦地分手。

江華

一位經常失業的印刷工人的兒子。跟隨父親當了印刷廠的學徒工,在黨組織的關懷下,進入黨辦中學讀書,接學了革命教育。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策劃組織了唐山五礦工人大罷工。察北抗日同盟軍剛成立,他又被黨派到那裡當軍事指揮員。同盟軍遭失敗後,江華轉到農村從事農民運動,擔任以河北定縣為中心的周圍幾個縣的縣委書記。與林道靜認識後,兩個人在共同的戰鬥中增進了友誼,產生了愛情,結成了伴侶。江華身材高大,閱歷豐富,舉止敦厚,言談質樸,待友細心關懷,工作嚴肅認真,是《青春之歌》這部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鄭瑾

真名林紅,早年,鄭瑾就被作為政治犯而在蘇州國民黨監獄裡呆過三年。出獄後從上海調到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剛工作不久又被捕入獄。共同的理想、事業、遭遇使她們很快成為親姐妹似的朋友。她教育林道靜,被捕不是生命的終點,真正的革命者要有長久鬥爭的意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同時希望林道靜將鬥爭進行到底,做一名堅強的共產黨員。鄭瑾最後英勇就義。

盧嘉川

早在中學時代,盧嘉川就參加革命活動,考入北大後,很快成為一位黨組織負責人。盧嘉川沒有固定的住所,到處漂泊,在國民黨軍警的嚴密搜捕下,他憑着自己的勇敢、機智、沉着一次次擺脫了敵人的盯梢。由於叛徒戴瑜的出賣,不幸被捕。在獄中,盧嘉川受盡折磨,然而,他沒有倒下,而是用殘廢的身軀,垂危的生命在獄中建立「獄中支部」,組織領導了絕食鬥爭,後犧牲。

創作背景

1932年後,作者認識了一些共產黨員。他們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出生入死,忍飢受凍,忘我地進行鬥爭。《青春之歌》中的江華基本上是真人真事,只不過姓名不同而已。他出身富農家庭,上了大學,很早就入了黨。為了開展群眾工作,黨需要他到哪裡,他就到哪裡去。他先在東北撫順煤礦砸鐵砂,推小車。這種沉重的露天勞動,使他又凍又餓,終於病倒了。後來,黨又派他到唐山工人中去活動,被捕後跑出來。坐火車沒錢,只好躲藏在煤車裡逃到北京。衣衫破爛,凍餓不堪,像乞丐一樣躺在北大附近的大樹下等候同志。作者早就認識他,為了寫小說,作者又找他談過幾次。江華就是以他為模特兒塑造出來的。

「一二·九」學生運動前的三四年中,作者是個失學青年,住在沙灘北京大學附近的小公寓裡。當時,地下黨也常在北大活動。那真是一個複雜的豐富的天地。「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進駐華北、北.平,青年學生的抗日情緒高漲,熱血沸騰。作者常聽說有學生到裝載着日本兵的火車前去臥軌,到南京國民政府去請願。在這三四年中,作者常和北大學生來往,對他們的生活、思想情況和救亡活動比較了解。所以《青春之歌》中的許多人物、環境都選擇了沙灘公寓和北大學生。這是由於作者比較熟悉這些人物和環境的緣故。以上可以說是作者寫出《青春之歌》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也可以說是主要原因。是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這使作者選擇了林道靜為小說的主人公。林道靜不是作者自己,但是有作者個人的生活在內。作者的家庭和林道靜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作者的父親也是像林道靜父親那樣的人。作者年輕時接觸一些革命同志受到馬列主義教育以後,就恨起自己家庭的黑暗腐朽。林道靜參加革命前的生活經歷基本上是作者的經歷,她參加革命後的經歷,是概括了許多革命者的共同經歷。

作品影響

《青春之歌》銷售達四五百萬冊,並被翻譯成日、英、法、越、朝、俄、希臘、阿拉伯、印尼、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十幾國文字出版。

周恩來、彭真、周揚、茅盾等都在不同場合稱讚這部作品,共青團中央也號召全國青年學習這部作品。1959年,《青春之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銀幕。

作品評價

原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文學理論家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史》:《青春之歌》將作者自我的人生經驗組織入宏大敘事而獲得成功的作品,其藝術魅力……依賴於作者作為知識女性特有的坎坷多艱的個人經歷與個人化的情感。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李揚《成長·政治·性對「十七年文學「經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種閱讀方式》:《青春之歌》將「『超驗』的政治敘事與世俗的情愛故事巧妙地縫合在一起,使女青年林道靜的情愛歷險與『知識分子』和『民族國家』的成長統一起來。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一中國當代小說的敘事奧秘及其美學變遷的一個視角》:林道靜曾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夢」,這個夢使我認識到這部作品的意義,它的無法抹殺的「文學意義」與潛意識的精神深度,它蘊藏的非常豐富的潛文本的內容甚至是作者也無法「掩蓋」的。

原吉林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主任王俊秋《從模式化到經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學史意義》: 《青春之歌》產生的年代是一個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高揚的時代,從普通走向偉大,從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林道靜的道路非常及時地適應了廣大青年人的這種精神需求,而且自傳性的寫實也使這種精神訴求增加了一種真實感和可模仿性。在那樣一種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林道靜不再是一種藝術形象而是一種生活的典範,滿足了青年讀者渴望崇高的心理欲求。因此說,《青春之歌》是一部經過歷史化和經典化的作品,為中國當代文學史提供了一種可深入探討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湖南湘陰縣人,出生於北京。1928年考入北平溫泉女中學習,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作品。1931年因家庭破產而失學,先後當過小學老師、家庭教師和書店職員。1934 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處女作《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抗戰爆發後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1943年擔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1958年,楊沫代表作《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楊沫還創作了《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葦塘紀事》,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等。


參考資料

  1. 青春之歌內容概括2013-02-28 來源: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