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濱遜漂流記》 | |
---|---|
《魯濱遜漂流記》於1719年4月25日出版,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這部小說一問世既風靡全球又歷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擁有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小說從初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幾乎譯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種文字。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遜漂流記》是再版最多的一本書。該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創作背景
《魯濱遜漂流記》成書於1719年左右,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約1660—1731)受一個名叫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的海上歷險經歷啟發而寫成的。書中主人公魯濱遜在流落荒島以後所體現出來的進取精神以及挑戰自然的信心與勇氣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推崇,而笛福也因本書的成功而被喻為「英國小說之父」。 年近花甲時,他提筆創作《魯濱遜飄流記》,獲得極大的成功,並因此奠定英國小說鼻祖的地位。《魯濱遜飄流記》是笛福文學作品中最有影響的一部,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到20世紀初,己出版譯本或模仿本至少達700種之多。
作品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取材於蘇格蘭水手亞力山大·賽爾柯克(AlexanderSelkirk)獨自在荒島生活五年的真實經歷,是一部回憶錄式的冒險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不安於閒適平淡,一心想到海上冒險,19歲時不顧家人反對,私自離家當了水手。遭遇暴風雨時,他曾想到放棄,但一旦適應,他便決心繼續冒險。沒多久,他們的船受到海盜襲擊,魯濱遜被海盜擄去,淪為摩爾人的奴隸,後來獲救隨葡萄牙船隻前往巴西,在巴西經營過種植園。 在一次前往非洲販奴途中,魯濱遜所乘船隻遭遇風暴觸礁,只有魯濱遜一人倖免於難,流落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開始了長達28年2個月零19天的荒島生活。
魯濱遜克服種種困難,在荒島上生存下來,並且詳細記錄島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後來,魯濱遜從食人生番手中救下一個土著人,給他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心甘情願作他的奴隸,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相依為命的同伴。最後,一艘英國船停泊在附近,魯濱遜協助船長平息船員譁變,奪回船隻,終於得以離開荒島返回英國。完整的《魯濱遜漂流記》共有三個部分,在第三部分中魯濱遜再次離家遠行。
作品原文
從前,有一個人叫魯濱孫,是個英國人。他喜歡航海和冒險,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有一次,魯濱孫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杆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孫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並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孫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隻貓,這使他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麼用呢?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孫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隻,以便請求援救。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着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他每天拿着槍,帶着狗到森林裡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活山羊畜養起來。後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它們撒在圍牆裡,不久長出了嫩芽,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孫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於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羊。他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後來,魯濱孫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孫在恐怖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些可能出現的野人。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終於看到三十多個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殺了其中一個人,另一個則掙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孫住所的方向。魯濱孫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於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孫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為他的好幫手,也漸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乾。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有一天清晨,魯濱孫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正在附近停泊着。他發現這艘船上發生了叛亂,水手們綁架了船長。魯濱孫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去。魯濱孫乘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精彩片段①現在我要開始過一種世界上聞所未聞的憂鬱而寂寞的生活了,所以我要把它的經過從頭至尾,按着次序記下去。依我的計算,我來到這個可怕的海島上,是在9月30日。當時,那初入秋分②線的太陽,差不多正在我的頭頂;所以依我的觀測,我是在北緯③9度22分。大約在我上岸十一二天後,我忽然想到,既然缺乏書、筆和墨水,我一定會忘記計算日期,甚至連安息日③和工作日都會忘記。為了防止這樣,我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上刻上這幾個字:「我於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把它做成一個大十字架,立在我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在這個方柱的兩邊,我每天用刀子刻一個斫痕,每七天刻一個大一倍的斫痕,每一個月刻一個再大一倍的斫痕,這樣,我就有了一個日曆,可以計算年月日了。其次應該提到的是,在我歷次從船上搬下來的許多東西中間,我還弄到了一些價值不大而用處卻不小的東西,我卻忘記把它們一一記下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筆、墨水、紙,船主、大副、炮手和木匠的幾包東西,三四個羅盤,一些數學儀器,日晷④、望遠鏡、地圖、航海書籍之類。這些東西,我當時也不管它們有用無用,都把它們收拾在一起。同時,我又找到了三本很好的《聖經》,它們是隨着我的英國貨物一起運來的;在我上船的時候,我曾把它們裝在我的行李裡面。此外,還有幾本葡萄牙文圖書,其中有兩三本祈禱書和幾本別的書,我都把它們小心地保存起來。同時還有一件不應該忘記的事情,就是我們船上還有一條狗和兩隻貓,關於它們的歷史,我下面還要談到。我把兩隻貓都帶到岸上;至於那條狗,它是在我第一次搬東西上岸的第二天自動跳下船,泅到岸上來找我的,後來做了我多年的忠僕。我並不想它替我銜什麼東西,也不想它替我做個什麼伴,我只想它同我說說話,它卻辦不到。自從我找到筆、墨水和紙以後,我用得非常節省。事實證明,如果有墨水,我就可以把事情記得非常清楚;如果墨水用完了,我就記不成了,因為我想不出任何方法製造墨水。這些工具的缺乏使一切工作都進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費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柵欄圍牆做完。那些木樁都很重,很不容易搬動,我費了很長的時間,才在樹林裡把它們砍好削好。至於把它們搬回來,那就更費時間了。因此有時我差不多要費兩天的工夫把一根木樁砍好,搬回來,第三天才把它打進泥土裡面去。作為打樁的工具,我起初找了一塊很重的木頭,後來才想到用一根起貨用的鐵棒。可是,用雖用了,打木樁的工作還是非常辛苦,非常麻煩。其實我有的是時間,工作麻煩一點兒又何必介意呢?況且,如果這件工作做完了,我一時還看不出有什麼別的事情要做,無非是在島上各處走走,尋找食物罷了——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我現在開始鄭重其事地考慮我目前的情形和環境,把我每天的經歷一一用筆記下來。我這樣做,為的不是留給後來的人看(因為我不相信以後會有人到這荒島上來),只不過寫出來給自己每天看看,減輕一點兒心中的苦悶罷了。我的理智現在已經能夠逐漸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因此我開始儘量安慰我自己,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使自己能夠知足安命,並按照商業薄記上「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我的幸與不幸,好處與壞處公正地排列出來:壞處我陷在一個可怕的荒島上,沒有重見天日的希望。我現在被剔出來,與世隔絕,困苦萬狀。我與人類隔絕,仿佛一個隱士。我沒有衣服穿。我沒有抵禦野人和野獸襲擊的防禦力和手段。我沒有人可以說話,也沒有人來解除我的愁悶。好處但我還活着,沒有像我同船的夥伴們一樣,被水淹死。但我也從全體船員中被剔出來,獨免一死;上帝既然用神力把我從死亡里救出來,一定也會救我脫離這個境地。但我並未因為沒有糧食,餓死在這不毛之地。但我是在一個熱帶氣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但我所流落的島上,沒有我在非洲看到的那種野獸。假使我在那裡覆了舟,我又將怎麼樣?但上帝卻不可思議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從裡面取出許多有用的東西,使我終身用之不盡。總的來說,事實證明,我當前的不幸處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我這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從我最不幸的處境中取得一個經驗教訓,這教訓就是:在最不幸的處境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安慰的事情。現在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麼船來。我已經把這種心思丟在一邊,開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儘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1]
同名影片
中文名稱:《魯賓遜漂流記》/<荒島餘生>
英文名稱:Las Aventurasde Robinson Crusoe
看點:經典小說改編,強烈生存的意志可以出現奇蹟
導演:路易斯,布紐爾
主演:丹·奧赫里奇
類型:冒險動作片
地區:墨西哥
片長:90分
作者介紹
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他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占據着一個特殊的位置,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自14至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來,航海成為每各青年人都抱有的一種理想,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孫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笛福只受過中等教育,父親經營屠宰業。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事業。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698年他發表了<論開發>,建議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徵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辦女學等。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誌,製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着出版了《魯濱孫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
參考資料
- ↑ 《魯濱遜漂流記》課文原文2018-08-30 來源: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