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銀錯」工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銀錯」工藝

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

其製作工藝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預鑄出淺凹凸的紋飾或字形,再用硬度較大的工具鏨刻淺槽,然後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絲、片。[1]

嵌好後,用厝(錯)石磨錯,使嵌入的金銀絲、片與銅器表面相平滑。最後,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進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艷。

何為「錯」

無論古代說的「金銀錯」,還是今天說的「錯金銀」,金銀二字容易明白,但「錯」字對一般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

據《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書的解釋,它至少有十多種不同的含義。金銀錯,這個「錯」字,必須和金銀聯繫起來才能說清楚。

金銀錯,最關鍵的在於一個「錯」。漢代大學問家許慎,編的《說文解字》大字典,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聲」。

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八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

金銀錯

清代段玉裁注釋說:「塗,俗作塗,又作,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廣義一點說,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金銀錯。[2]

如用金錢繡成圖案花紋的背心,漢代就叫「金錯繡襠」(《西京雜記》卷一)。在漆器上做金銀圖形的,叫「金漆錯」。(《後漢書·輿服志》)中華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辭海》,對「錯」字的第一解便是:「錯,用金塗飾」。飾,就是紋飾。

《康熙字典》對「錯」字的解釋,是引《集韻》:「金塗謂之錯」。所以,在二千年後的今天,無論我們怎樣去解釋金銀錯,都應以二千年前,也就是金銀錯最流行的那個年代對它的解釋為依據,何況,古今字典的解釋也是完全一致的。

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

金銀錯是中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據資料顯示,它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3]

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鑲嵌法

把金銀嵌入刻好的凹槽形成文字或圖案。

一、刻槽

使用較為堅硬的鐵器在青銅器的表面刻畫出紋樣的凹槽,刻畫出的凹槽需要極為精細,否則會導致之後金銀的鑲嵌無法牢固。

二、錯金銀

將加熱後的金銀絲或者金銀片,壓入事先鏨刻好的凹槽內,這一步需要極為熟練的技巧,才能使壓入的金銀與凹槽契合緊密。

三、磨錯

初步鑲嵌好的金銀絲或者金銀片還不平整,需要使用錯(厝)石磨錯,將其與青銅器表面磨合平整。

金塗法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塗法主要工序如下:

第一步是製造金汞劑:「金汞劑」的製造是一個化學過程,即是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加溫至攝氏四百度以上,然後再加入為黃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體,製成所謂的「泥金」。

第二步是金塗:用泥金在青銅器上塗飾各種錯綜複雜的圖案紋飾,或者塗在預鑄的凹槽之內。

第三步金烤: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汞蒸發,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於青銅器表面。

金銀塗章文工

在漢代青銅器工藝的流程中,有一道專門的金銀錯工序,負責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銀塗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紋飾的意思,所謂「金銀塗章文」,就是在青銅器上,用金銀塗飾花紋圖案。

由於漢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漢代金銀錯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有「金銀塗章文工」,「黃塗工」,或簡稱「塗工」的工種名字。

在現存的戰國秦漢金銀錯銅器中,多數是用這種「金銀塗」方法製成的。我們發現,許多被考古和文物專家稱頌的一些精美金銀錯青銅器,它的金銀錯紋飾脫落處,沒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銀錯紋飾不是嵌上去的,而是塗上去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