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茶 元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七令·茶是一首寶塔詩。詩中所描述的茶,從形態、採摘到品飲,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詩意;「慕詩客、愛僧家」則說明了茶不僅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亦是寺廟僧侶們的摯愛;它的製作過程也被描繪得如詩如畫,精妙絕倫;經過精心製作的茶葉,在銚煎之下,呈現出黃蕊色的美麗,而碗轉之間,則可見麴塵花般的茶湯旋轉;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這表達了茶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繫;此外,詩中還讚頌了茶的魅力,它不僅能提神醒腦,更能洗滌人們的心靈。全詩結構靈巧,語言清麗,意趣盎然,生動傳神地吟詠了「茶」,表達了詩人對茶之真愛。
原文
元稹〔唐代〕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夸。
譯文
茶葉,
分為清香的葉和細嫩的芽。
詩人喜歡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脫俗。
烹茶時,用白玉雕成的茶碾和細密的紅紗茶篩。
用銚煎出柔和美麗的黃色,再小心的將茶湯上面的餑沫撇去。
深夜泡上一杯茶,邀請明月來陪伴,早上泡上一杯茶可以獨自看朝霞。
很久之前人們就在飲茶,茶不僅能讓人們提神醒腦,消除疲倦,這是茶的神奇妙用;同時茶還能緩解酒醉,這真的算是佳品。
鑑賞
一字至七字詩,俗稱寶塔詩,在中國古代詩中較為少見。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先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茶的本性說道了人們對茶的喜愛;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詩一開頭,就點出了主題是茶。接着寫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裝句,說茶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愛慕,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寫的是烹茶,因為古代飲的是餅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羅把茶篩分。第五句寫烹茶先要在銚中煎成「黃蕊色」,爾後盛載碗中浮餑沫。第六句談到飲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飲。到結尾時,指出茶的妙處,不論古人或者今人,飲茶都會談到精神飽滿,特別是酒後飲茶有助醒酒。
這首詩饒有趣味,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樂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茶還可以洗盡古人今人之不倦,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說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元稹以寶塔的形式來排列詩歌,不僅形式特別,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也描繪了茶的形態、功用和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簡析
《一七令·茶》是一首寶塔詩。詩中所描述的茶,從形態、採摘到品飲,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詩意;「慕詩客、愛僧家」則說明了茶不僅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亦是寺廟僧侶們的摯愛;它的製作過程也被描繪得如詩如畫,精妙絕倫;經過精心製作的茶葉,在銚煎之下,呈現出黃蕊色的美麗,而碗轉之間,則可見麴塵花般的茶湯旋轉;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這表達了茶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繫;此外,詩中還讚頌了茶的魅力,它不僅能提神醒腦,更能洗滌人們的心靈。全詩結構靈巧,語言清麗,意趣盎然,生動傳神地吟詠了「茶」,表達了詩人對茶之真愛。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