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串紅猝倒病

一串紅猝倒病

目錄

症狀

在育苗期易發生猝倒病。出苗前染病引起爛種。幼苗期染病莖或根產生水漬狀病變,病部黃褐色,縊縮,常向植株上下擴展,致幼莖呈線狀,該病擴展迅速,有時一夜之間成片幼苗猝倒在畦面上,濕度大時病部附近或土面上長出白色綿毛狀霉,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1]

病原

屬瓜果腐霉屬卵菌,菌絲體生長繁茂,呈白色棉絮狀;菌絲無色,無隔膜,直徑2.3-7.1um。菌絲與孢囊梗區別不明顯。孢子囊絲狀或分枝裂瓣狀,或呈不規則膨大,大小63-725×4.9-14.8um,泡囊球形,內含6-26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腎形,12-17×5-6um,側生2根鞭毛,一根茸鞭,一根尾鞭,等長。藏卵器球形,直徑14.9-34.8um。雄器袋狀至寬棍狀,同絲或異絲生,多為1個,大小5.6-15.4×7.4-10u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14.0-22.0um。該菌在年平均氣溫高的地方出現頻率較高。

發生規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層越冬,並長期存活。翌春,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以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中產生孢子事囊。以遊動孢子或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遊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射到貼近地面的根莖上引致更嚴重的損失。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16度,濕度高於30度受到抑制;地溫10度即可發病。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利於發病。[2]

幼苗子葉養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紮實之前是感病期。這時真葉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連陰天或寒流言蜚語侵襲,地溫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致幼莖細胞伸長,細胞壁變薄病菌侵入。因此,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葉時發生。3-6月播種的都會發病,尤其為3-4月育苗易發病。該病發生情況苗床小氣候關係密切,其中主要是濕度,苗床低洼、播種過密不通風、澆水過量床土濕度大發病重。

分布與危害

一串紅猝倒病主要為害一串紅、雞冠花、鳳仙花、翠菊、三色堇等花卉。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防治方法

1、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苗床應選在避風向陽高燥的地塊,要求既有利於排水、調節床土溫度,又有利於採光、提高地溫。

2、育苗床必要時更新床土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設法選用新土。必須用舊床土時,應把表層園土在加熱的欣板上高溫滅菌或用開水燙過,也可採用化學消毒法,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具體做法是:在播種前15-20天,每平方米苗床用40%的拌種靈粉劑加50%福美雙粉劑1:1混合或用40%五氯.拌種雙粉劑每平方米用藥8克,對細干土40公斤,充分混勻後備用;播種前先澆透底水,待水滲下後,取拌好的藥土撒在床面上,然後播種使種子與藥土接觸,一般串紅、雞冠花、報春花不需覆土,可少量覆光塑料溫室中間挖一育苗畦,深25cm,在畦兩頭隔10cm插一木橛,按照鋪地熱線的方法,在木橛上纏繞塑料軟管,軟管直徑1cm左右,內徑大於0.2cm,外壁厚0.18-0.2cm,將軟乏兩端伸出畦外各50cm,高於畦面端為進水口,要高出熱水器1.5米,低於畦面端為排水口,邊側為回水口,軟管上鋪育苗營養土20厘米,用開水灌畦,1次灌透,當地溫穩定在35度時開始播種,然後覆地膜及高為40厘米的小拱棚。當地溫降至20度以下時,開始從進水口加入熱水補溫,也可連接蜂窩媒球爐或其他熱源製成熱水循環器效果更好,出苗後降溫以利幼苗茁壯成長,這樣做發病少,出苗快。齊苗後白天苗床或棚溫保持25-30度,夜間保持10-15度,防止寒流侵襲。苗床或棚室濕度不宜過高,連陰雨或雨雪天氣或床土不干應少澆水或不澆水,必須澆水時可用噴壺輕澆以免濕度過大。當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葉片上有水珠凝結時,要及時通風或撒些草木灰降濕。

3、選用無滴膜蓋棚室,改善光照條件,增加光照強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

4、及時檢查,發現病苗立即拔除,及時噴灑 30%惡霉靈水劑(如國光三抗)1000倍液或70%敵磺鈉可溶粉劑(如國光根靈)800-1000倍液 ,用藥時儘量採用澆灌法,讓藥液基礎到受損的根莖部位,根據病情,可連用2-3次,間隔7-10天。對於根系受損嚴重的,配合使用促根調節劑使用,恢復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