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代梟雄​桓溫​為什麼會被兩位千古名相嫌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梟雄恆溫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一代梟雄​桓溫​為什麼會被兩位千古名相嫌棄?桓溫終不能登基稱帝,有許多原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得力輔臣,如漢高祖有張良,曹操有荀彧,劉備有諸葛亮。閱覽史書,發現東晉非無此類人才。不但有,還不止一人,他們在中國歷史上英名顯赫,稱為千古名相也不為過。[1]

桓溫同時代的兩位名相,一個是王猛,一個是謝安。王猛輔佐前秦苻堅鞏固權力,推行仁政,統一北方。僅僅十幾年的時間,王猛結束了北方七十年的分裂動亂,幾乎讓國家達到昇平治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奇蹟。苻堅信任備至,王猛戮力盡才,為後代所艷羨的千古君臣際遇。可惜苻堅對王猛太過信任依賴,導致王猛身兼多職,一身數用,高度負荷之下遽然離世。

王猛離世之後,苻堅為完成未統一的事業,連兵百萬指向僻居江南的東晉王朝。苻堅沒能吞沒東晉,反到成就了另一位風流名相的傳奇功業。「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盡胡沙」。在詩仙李白的心中,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謝安以八萬北府兵,抗百萬敵師,指揮若定,在談笑之間,完成拯救國家、保衛江山的大功業。淝水之戰後,謝安組織晉軍北伐,收復山東河南國土。

王猛讓一個新興國家走向強盛,謝安令一個衰落的王朝再次振興,成就各自的千秋功業,為後世稱道。然而他們所助力的,最後都沒有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不免令人遺憾。假設,以王猛和謝安的蓋世之才,輔佐另一個命世英主,會不會完成超越現在他們的功業呢?

恰巧,桓溫和王猛、桓溫和謝安的生命軌跡是有交叉的,為什麼他們沒走到一起?翻閱史書讓人吃一驚,王猛第一次下山謀求出仕,拜見的竟然是桓溫。而謝安隱居東山,詩酒人生到四十多歲,第一次辭家入仕竟然是進桓溫幕府。一方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想成就帝皇偉業;另一方胸蘊奇才,妙算萬策,欲輔佐明主、濟世安民。然而,他們最終沒有一對走在一起。究竟發生過什麼?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軍次長安灞水。時,年已三十的王猛在華山隱居,聞王師到來,心情澎湃跑下山,向桓溫自薦獻策。王猛雖一介布衣,但在征西大將軍面前毫不怯色,手捫虱子,侃侃而談。桓溫與之竟談終日,嘆說:「江東沒有像你這樣的人才!」桓溫沒能攻陷長安,撤離前授予王猛高官督護,請他跟自己回荊州。王猛回去諮詢老師,老師回答:「你留在這裡,自然有富貴功名到來,為什麼遠去荊州?」王猛思想過之後,謝絕了桓溫的美意。

約在十年之後,朝廷屢征不就的謝安第一次出山,進入桓溫幕府擔任司馬之職。桓溫對其非常愛重,經常和謝安一談論就是一整天。出來之後,桓溫問侍從:「你見過我以前這樣對待別人嗎?」謝安在桓溫幕府呆了一段時間,以兄弟謝萬有病為由,向桓溫辭職。這段時間之內,謝安一定對桓溫為人有了定論,促使他離去。後來簡文帝病危,桓溫推薦謝安為顧命大臣,期望謝安念故舊情誼,在朝中助力自己。可惜桓溫一片苦心,謝安在他與晉皇室的選擇中,倒向後者。以後桓溫數次逼晉帝禪位,謝安都從中掣肘,使其不能如願。桓溫病重之中求九錫,謝安把詔文改來改去,拖延頒發時間。桓溫終於沒能等到夢想實現,辭別人世。

謝安和王猛為什麼最終沒有和桓溫走到一起,開創一個新的王朝呢?

論識人用人,桓溫絕對一流。當北伐三秦時,王猛以一介布衣晉謁,相談之下,桓溫即受之軍謀祭酒。離開長安時,拜為高官督護,恭請王猛跟隨自己。王猛卻沒有領受他的好意。桓溫對謝安的見重,在其幕府中數次表現。有一次他去拜訪謝安,碰上謝安理髮。桓溫就在旁邊等他。謝安理完髮,正要扎頭巾。桓溫傳話:「讓安石帶帽子來見我吧。」其對謝安之禮遇,可謂至敬矣。簡文帝病逝,桓溫推薦謝安為顧命大臣。臨死之前 ,老弟桓沖問:「我們怎麼處置謝安這些人?」桓溫搖頭嘆息:「他不是你能處置的。」

而最終,王猛選擇了新興土豪,謝安選擇了沒落貴族。落魄的劉備,在花言巧語之下,騙得諸葛亮出山。何以桓溫以大將軍至尊,無法打動王猛、謝安分毫?桓溫在他們心中,有那麼不堪嗎?柏楊論史至此,言桓溫兵臨長安、北伐慕容,皆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其能力限於此。這個說法比較模糊,沒有觸及根本。

桓溫終於不能稱帝,在於桓溫非帝王之才。王猛和謝安,都是深具智慧的人,相信都看到了這點。他們認為他不是可以輔佐的明主,才棄之而去。自古帝王之才,除有雄才大略,還要深諳權謀,薄情寡義。而從歷史流傳下來的資料,我們不但知道桓溫是個權臣勇帥,還了解他是一位具有俠義情懷、寬仁心靈的風流名士。

從以下例子從可見一二:

桓溫的父親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江播害死,桓溫年方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他十八歲時,江播去世。江播三個兒子主持喪禮,隱藏兵器於堂中,為防備桓溫來報仇。桓溫偽裝成哀悼的賓客,混進禮堂,手刃江彪,並追趕殺死他兩個弟弟。從這件事看,桓溫完全一個熱血男兒、英雄俠士的形象。換成權謀家,肯定周密算計,不可能以身犯險、恃力而為。

有一次,桓溫為兒子說親,想與幕僚王坦之結成親家。王坦之回去告訴父親王述,王述說:「他一個當兵的,怎麼能讓女兒嫁他家人?」王坦之回來報告桓溫,說女兒已經許配給別人了。桓溫說:「定是你的老父親不答應。」心裡也沒有嫌隙,後來讓自己女兒嫁入王家。由此可見,桓溫之胸襟廣闊。

當桓溫權力到達頂峰的時候,想要廢除皇帝。他面見簡文帝,還沒開口說話,皇帝哀淒的眼淚就流個不停。桓溫雙手抖顫,冷汗直冒,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轉身就走。從此看出,桓溫心內畢竟有婦人之仁。一個要篡位當皇帝的人,鐵石心腸是必備條件。如果當年曹魏皇帝在司馬懿、司馬師面前哭泣,他們就心軟愧疚,哪來後來晉家王朝?

桓溫的名士事跡,《世說新語》所載甚多,「人何以堪」、「神州陸沉」這些典故即出自其口,不需多列。

總而言之,桓溫沒有帝王之相。以王猛、謝安之才,絕不滿足於權臣參謀,所以他們才是棄桓溫而去的原因。可惜桓溫,一代豪傑兼名士,為臣不甘,為帝決斷不足,躊躇之間時機逝去,留在人間謗多於譽.[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