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記憶(張景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座古城的記憶》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景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座古城的記憶
這裡是山西大同雲中古城;這裡是古代邊塞大同平城;這裡是北魏名都、遼金西京;這裡是民族大融合之地……
此刻,我站在巍峨高大的古城牆上瞭望;此刻,我穿越在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古戰場上;此刻,我乘坐城牆上的觀景車,在秋高氣爽,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環繞四周;此刻,我遙望大同古城的歷史星空,仿佛穿梭在2300年前的歷史煙雲,目睹着民族大融合的繁華盛世。我仿佛融入到胡漢合一的群體,在鮮卑人的粗獷舞曲里狂歡;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鞍前馬後徘徊。我在滾滾征塵,一路豪歌,獨霸中原的隊伍里感受到北魏王朝的威武雄壯……
眼前的一切讓我心旌搖盪,眼前的情景讓我浮想聯翩。
這是一座古都的記憶,也是一座古老城市的記憶。
清晨,我迎着一輪噴薄而出的紅陽,在「一軸雙城、古今並舉」的歷史文化名城上發出感嘆:大同,你無論是古風遺韻,風花雪月;還是特殊階段的喧囂動盪;你無論是昔日的車轍煙火,還是今日的富裕祥和,都是這條歷史的根脈和城市的文脈把你的古老與現代文明牢牢地牽連在一起。
在這裡,我深深地感到:每一塊厚重的城磚都蘊藏着鮮為人知的歷史、每一堵高大的城牆都凸顯出它的戒備森嚴。每一座高矗的四角樓、瞭望台都在講述着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歷史上的大同,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平城因渴求和平與幸福而得名。當你翻開《二十四史》的發黃扉頁,大同的名字散見於歷代王朝的文獻記載。它曾以趙、秦名郡,兩漢要塞,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而著名。這些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猶如一張張耀眼的名片將大同的輝煌牢牢地鐫刻在歷史的城磚房瓦和那段平城都市的繁華記憶里。
戒備森嚴的古城牆
明代的大同古城宏偉壯觀,布局工整。那自成一體的防禦體系,是我國古代軍事建設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城內衢道四達,商肆相鄰,街市繁華。
大同現存的古城是在明洪武9年,徐達將軍在平城舊城的基礎上增築新城。古城方圓14里,開四門,東曰「和陽」,南曰「永泰」,西曰「清遠」,北曰「武定」。四門之名蘊含的寓意也正是大同人所追求的「國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望。
閒暇間,我翻閱大同古城的建築史。領略了大同古城牆的宏偉建築。大同城牆通常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等石材為基礎。牆體以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與山西平遙古城牆相比卻顯得厚重而高大,堅固而挺拔。在平坦如砥,形似四方硯台的城牆之上,有七十五座高大雄偉的門樓、角樓和望樓聳立。護城河、吊橋、瓮城、月城、關城、耳城設施完善。真可謂「萬祀金湯,魏然壯觀」。
大同古城牆為大同八景之一,城牆48座望樓列布佇立頗為壯觀。控軍台是當今大同城牆建築的一大特色,它建在城牆的四角之外,通高14米,頂部與牆的主體之間是一條棧道相連,這是古代作戰時在側面觀察敵情並予以攻擊的最佳方位。大同古城的控軍台為研究我國城垣建築彌足了珍貴的歷史遺存。
站在寬敞的城牆之上,我環視四周,那四面城牆中心部位,各建有一座門樓,均為三層重檐九脊歇山頂式的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守城將領的議政之地,又是主將在作戰之時坐鎮一方的指揮所。因其建於主城門之上又稱正樓。城樓外有廊柱圍繞,壯麗秀美。樓閣內外飾有彩繪、構圖古樸典雅,呈現出明代獨特的樓閣建築風格。
隨後,我領略了箭樓。箭樓建在月城正中的城台之上,是鎮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線。箭樓正壁開有箭窗,為集中火力,是阻擊敵人的重要城防設施。城牆折南雄峙,四座角樓除西北角樓外其餘三座角樓均為二層十字歇山頂式的木構建築。它建於角台之上,外型凸出憑樓瞭望,視野開闊,可清楚地觀察敵情,為城牆防禦工事的重要設施。
建於明洪武六年至九年的乾樓由大同衛指揮使周立監造。為五檐十字歇山頂式的木構建築。此樓起於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為上故稱乾樓。因其高俊拔萃,亦稱鎮城之樓。此時,正是秋高氣爽之時,我登上乾樓放眼望去頗有:「四望山河連朔漠,一天風露依清秋。山勢北來一渺渺,水聲東去好清閒」之感。紅葉遍地,綠水藍天。層林盡染,寺廟瓦舍。煙火萬家,盡收眼底。好一幅「壯美大同古城」之美感。
此刻,我俯瞰大同城池:方正若硯,風光霽月。遙望城牆之上的文峰雁塔,恰如一隻巨筆插入天空。據史料記載:此塔建於明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塔高37米,為八角七級空心仿木結構磚塔,塔體秀然端莊,玲瓏雅致,塔內設有踏跺磚梯可供遊人攀登。塔層的窗口可觀察四面八方的敵情狀況。縱觀整個城牆高大雄偉,堅固挺拔。重關疊嶂,布防嚴密。矗立在城牆上的樓台建築物,在戰爭中起着觀察、掩蔽、射擊、接應、制高和指揮的作用。
城牆外輪廓凸凹相間,排列有序,打破了傳統的平直做法,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的火力網,極大地提高了城牆的防禦作戰能力。是我國為數不多極具特色的重鎮名城。
歷史上的平城
站在城牆的制高點,眼前便呈現出歷史上的大同煙雲。
古老的城牆鏈接着大同的歷史起點與輝煌。在這裡,我仿佛看到10萬年前的史前文明。正當許家窯人燃起文明的聖火時,正當古人類的飛索系石球、漁獵織網絡的勞動技藝在這裡悄然興起時,正當歷史的車輪穿過堯天舜日和大禹治水的長河時,夏、商人的足跡已踏遍這片群山懷抱的福地,在桑乾河兩岸繁衍進化。此刻,古老的大同已步入人類文明的快車道。
悠悠萬事,斯土斯民。大同最早的歷史初見於春秋時代。「戎狄」之代國已與晉國趙氏聯緣,故其歷史久遠。其後趙襄子越夏屋滅代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設置代郡,秦朝沿為36郡之一。於是才有了漢高祖平城伐判和「白登之圍」;拓跋鮮卑兩度建國皆稱:大代之號。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區域之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同總是在胡漢融合之間徘徊醞釀。其形其神亦胡亦漢。胡漢難分。惟其如此,別其風姿,精彩絕倫。
面對匈奴的不斷威脅,大漢帝國採取兩種政策,一是多次組織強兵北伐匈奴,許多名將曾越過雁門、代郡征戰北疆。二是長期實行和親政策,以「昭君出塞」和親的典例方式爭取漢匈和平共處。同時,在雁門、代郡邊郡先後安置大批南匈奴、烏桓人定居。從此,大漢與匈奴和平共處達數百年之久。
當歷史的車輪運行到西晉末年,當五胡亂華的鐵蹄踐踏着中原大地這塊肥沃的土地,當東晉王朝在歷史的風雲中飄搖動盪。久居「嘎仙洞」的拓跋鮮卑族人已經離開世世代代祖居的大興安嶺,開始南遷,曾在美麗的呼倫湖畔留下足跡,最終進入匈奴故地,稱雄於陰山南北的廣袤草原。公元258年,鮮卑首領力微見在定襄盛樂召集部落聯盟大會,一個奴隸制國家已經形成。從此,鮮卑族開始了他們的「盛樂時代」。其後,拓跋鮮卑族通過於西晉修好,繼續南下,入境山西,並涉足中原事務。公元386年拓跋珪滅代國,改國號魏。拓跋鮮卑族從此開始:問鼎中原。
從公元3世紀到6世紀,草原民族紛紛內遷,多數胡漢政權林立。拓跋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結束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實現了北方一統。散布在中原的胡漢各族歷經血與火的洗禮,呈現出胡漢雜糅,兼容並蓄的局面。那時的中原文化極大地影響了遊牧民族。同時,胡風胡俗也融入了華夏民族。中原居民生活飲食,起居習慣也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藝術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獷奔放的色彩。 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在這裡開啟了北魏平城新時代。在至南遷洛陽的先後97年間,拓跋珪以平城為基地成就偉業;道武帝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國家;太武帝氣吞萬里達成北方統一。之後馮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新政」有力地推動華戎一體,民族融合。他們匯聚南北文明,兼容東西精髓,創造出奇蹟般的輝煌,為古老的中華注入新鮮血液。
百年帝都,氣象萬千。商旅匯聚,萬邦來朝。這些景象已在北方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平成悄然形成。
大同平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北魏平城的歷史文化遺存至今遍布田野。平城的明堂遺址和方山永固陵出土的文物活生生地印證着鮮卑人封建化的足跡,真容巨狀的雲岡石窟標誌着西來佛教本土化的開端。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雲岡石窟這座以皇家冠名的佛教造像工程才宣告結束。從此,雲岡山崖成了民間造像的樂土。晚期雕飾更加精美,法像秀脫俗,中國早期佛教藝術改梵為夏的歷史過程至此結束。宋紹祖和司馬金尤墓出土文物見證了南馬俑的強大威武的軍陣。異域風情的金銀玻璃器具將我們帶回到1600年前的古西域。
眼前的古平城是在秦漢平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分宮城、外城、郭城等。城市布局以宮城為中心向外擴展。宮城位於平城北部,有太極、太和等殿。東設太廟、東苑。西置天壇,南筑圓丘、明堂等。外城坊間開巷、巷通街衢,規劃完整,布局嚴謹。為里坊式格局。當時京都平城人口百萬,香煙繚繞,寺廟道觀上百所。僧尼兩千餘。佛寺妙塔對峙相望。永寧寺塔高聳雲端,在當時已呈現出一片繁華盛世之像。
北魏王朝順應歷史潮流,繼承魏晉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自身的民族文化。
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平城改名恆州。不少貴族遺老懷念鮮卑舊俗,抵制漢化,羈留舊都,平城古都的經濟文化發展緩慢,「胡化」之風抬頭,僅數十年間平城脫離社會主流,喪失其重要地位。北魏末期,先是柔然逼進,繼而六鎮之變。恆州陷入戰亂。526年平城在戰火中淪為廢墟。8年後北魏王朝終結。
北魏平城是南北朝都城最重要的一個王朝,在世界版圖中也是屈指可數,堪稱:國際大都市。如今這些遺存、遺蹟無言地訴說着古都平城的那段繁華往事,也見證了人類文明在物資文化交流融合中的輝煌發展。儘管「絲綢之路」早已超越其作為交通線的意義,但成為一種中國精神文化的象徵,給人類留下了一筆珍貴豐厚的文化遺產。
遼金陪都西京
魏太武帝滅北涼後,打通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漢代以來「絲綢之路」得到延伸。中西亞、西域各國的使者與商人云集平成,鮮卑族樂舞、漢晉雅樂及西涼胡樂奏響於燕堂廟饗。中西亞的金銀、玻璃器、奇珍異果等進入平城人的日常生活,陳列於案幾之上;含有西域、波斯藝術元素的忍冬之紋、聯珠紋等裝飾圖案成為當時社會最流行的紋飾。同時,西域人的技藝傳入都市平城。平城開窯燒制的玻璃器具,使這些珍貴的玻璃製品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從而加速了外來技藝中國化的進程,有力地推動了大同世界的文明盛世。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同時也滌盪着阻礙歷史的塵埃。北魏王朝隨着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和短暫的隋朝時代變遷。古老的平城已進入大唐盛世。唐會昌五年在此置大同軍節度使。從此,恆州、雲州、雲中被大同行政區劃名稱所替代。
契丹人崛起於十世記的松漠之間,乘唐末戰亂建立遼國並日漸強盛,隨之入駐中原。五代時,遼冊立後晉石敬瑭為「兒皇帝」,並割去燕雲十六州。從此,大同屬遼宋和西夏鼎立對峙。大同成為遼之西京。女真金國代遼後西京依然,蒙古元朝改大同路。
遼金大同,西京陪都。經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大同成為中國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台。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京風貌。奇構凌雲的應縣木塔和宏偉壯麗的華嚴寺。至今屹立於塞北古都,彰顯着那個時代的佛教文化的繁榮。沉睡千年的銅、金、銀、瓷器、繪畫,雕塑等重新面世。別具風韻的西京風華日漸清晰。春水秋山,茶酒詩謝,胡風濃郁,漢制隱約。驕悍與儒雅交織寫下了中華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同重鎮晉商興盛
大同作為200餘年的遼金陪都,即為遼金的軍事重鎮,亦是兩朝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還是佛教盛傳的主要地區。在這裡豪放的草原風格與深邃的華夏文明接洽成形。它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獨特蘊涵。大同遼金建築就是這種獨特文化的代表作。各種保留遼金元時代風格的古建築工藝至今令人驚嘆。那些樸實雄偉的飛檐碩拱,裝飾華麗的玻璃鴟吻,巧構精細的天宮樓閣彰顯了草原民族文化對唐、宋遺風的傳承和光大。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逼近元大都元順帝率眾北逃,次年常遇春攻占大同,國家統一。蒙古諸部韃靼、瓦刺、兀良哈等成為明朝統治的嚴重威脅,為抗擊蒙古各部,明軍在鴨綠江西迄嘉峪關的長城沿線上設立九個邊防重鎮。大同因屏全晉南而拱神京。位居九邊之首,而名重天下。金戈鐵馬號角連營為當時大同重鎮集軍資轉運,故肇啟晉商發跡初端。
明代隆慶議和,漢蒙開始「封貢互市」邊貿不斷。滿清入關,邊境更向西北。大同仍是軍事後勤保障基地,但刀光劍影不再,南北商貿漸興,商賈輻輳,店坊林立,繁華富庶不下江南。
明清重鎮的大同隨歷經烽火連天、刀兵相接的慘烈戰爭,但也參與了鑄劍為犁,商貿交通的和睦往來。更見證了富甲海內,匯通天下的晉商崛起。今天氣勢恢宏的長城,地處咽喉的得勝堡,斑駁的兵器火炮,精美的金銅玉器,舉世聞名的「九龍壁」和古老的家具招牌,無言地訴說着大同的繁華盛世。
夕陽西下,在秋日的夕陽里。我凝視着大同古城的北門「武定門」,透過明清時代的大同古城,我似乎看到了一匹匹駝隊的商人拖着疲憊不堪的步履,牽着滿背馱來的西域貨物,在永無休止的駝鈴聲響里走進大同古城。看到了一支支馬幫帶着西亞的瓷器、蒙古的奶茶和駿馬走進了平城古都……
晉商依明初「開中法」起家,走出了「萬里茶道」,創立了「匯通天下」。縱橫歐亞價錢里,雄稱商界五百年。創立了中國古代商道最成功的奇蹟。形成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文化。晉商的歷史是一篇「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雄史詩,是一曲:「重義天下,誠實篤信」的人格禮讚,是一部「經世濟民,儒賈相通」的壯美詩篇。
如今的大同古城,拉近了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使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透過歷史的隧道,穿越到秦漢邊塞,北魏名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的繁華盛世。
烽火散盡古城在,折戟墨研說前朝。在這裡依舊迴蕩着北魏的雄風、在這裡仍然斜照着西京的落日、在這裡依然留存着大明的城垣、在這裡積澱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蘊。今天,大同古城的大門再次向世界打開。沿着這個古老的文化坐標,我溯源而上,被這樣一個充滿千種生靈,萬般神韻的藝術殿堂所震撼。那是古代文明的一個濃縮,它凝結着追求與失落交織,歡樂與苦難相連的往昔與未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環城一周,仿佛置身於歷史的深處,遠遠望去那門樓,角樓、望樓、猶如天宮仙閣一般嵌入燈火通明、五彩繽紛的大同古城。
古都平城、歷史雲州、古城大同、雲中恆州,你這個古老而年輕魅力的城市讓我永遠眷戀、永遠留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