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德樓 |
「一德樓」是目前已知年代最久遠的土樓,於1558年建造,1943年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下廢棄。
簡介
中文名:一德樓
級別:省級
保護對象:土樓遺址
基本內容
在漳州市漳浦縣綏安鎮馬坑村烏潭埔自然村空曠的田野中間,有一座樓體巍巍地佇立着,這就是「一德樓」。根據樓匾上所刻的建築年代,為閩西南目前已知最早年代的土樓。
「一德樓」的主體建築為方形樓,平面深27米,寬26米,基本呈正方形。樓牆底部有兩層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築,底厚1.3米,牆內外側同步收分,二層厚1.0米,三層厚0.82米,夯土以殼灰、粗砂、紅糖、糯米漿組成。
全樓三層共35間房,中間形成了一個12米見方的天井。大門厚重,備有護門橫木,石門框頂埋二道斜陶管,通門框縫隙,二樓注水可防火攻。樓一層全閉無窗,二、三層開設狹長小窗,供通氣排污之用。樓外10米處築有環樓圍牆,牆內又依次建造小屋為外樓。牆外有護城河,沿樓一周,做三道防線,設置完善,配套齊全。
據悉,該樓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吳氏族人所建造的內方外圓內通廊式三合土樓,用於居住與抵禦土匪、倭寇的侵擾。傳說,吳姓祖宗曾有一人在明嘉靖年間為任京官,曾經代天子祭天南郊,此樓即為該官所建。
可惜的是,在1943年,日本飛機轟炸漳浦,一枚炸彈落在一德樓上,炸毀西南角,人們顧不上擦去身上的鮮血,驚魂未定地棄樓而去,一德樓僅存高牆,屹立在田野中,自此被廢棄,樓中木結構被陸續拆除,外圍牆僅存地基,周圍只有幾畝田地,護城河被填平。
生於戰火,亡於戰火,這也正是一德樓的宿命。艷陽高照,破敗不堪的一德樓無言地聳立着,牆體反射的光線,更增添了它的落寞。曾經的繁華不再,它註定要在荒涼中繼續荒涼。
目前有學術人士認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是閩南地區自唐以來「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而一德樓對於研究明代土樓的建築工藝具有重要的價值。
2000年8月8日,該樓經漳浦縣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保單位。2005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保單位。[1]
參考文獻
- ↑ 漳浦「一德樓」僅存高牆 是閩西南年代最早土樓閩南網,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