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村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村遺址位於中國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地處汾河東岸的第三階地,以丁村為中心,北起襄汾縣城,南至柴莊火車站,全長11千米,是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遺址於1954年開始發掘,1976年後又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土的人類化石有三枚牙齒和一塊兒童頂骨,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

丁村,汾河邊上的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村子,卻因為發現了古老的「丁村人」而著稱於世[1]

發掘出土

1952年秋,臨汾侯馬飛機場擴建,需要大量沙子。包工隊負責人趙相如覺得僅柴莊一處沙坑不能滿足所需,就沿鐵路北上,在丁村開闢了另一個沙廠。在丁村裝沙過程中,奇怪的現象接二連三地發生,挖出了巨大的骨骼碎片以及牙 齒、腿骨、黑色的各種有稜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塊。此事引起了監收者鄭懷禮、丁村完小教導主任丁階三等人的關注,並及時將此情況逐級上報到山西省文管會和山西省文教廳。

山西省文教廳副廳長崔辰接到報告後,立即批示給省文管會,文管會於6月派化石獵手王擇義趕赴丁村進行實地考察。王擇義到丁村後在當時汾城縣人民政府程玉樹同志的協助下,走訪群眾,勘察工地,短短几天時間就收集到一對長達1.1公尺的原始牛角和兩具象的下頜骨化石,並採集了若干犀牛和馬的牙 齒。當時還發現沙礫中含有若干破碎的石片和帶稜角的石球,石片不像是天然力所破碎的,石球也不像是受到河水沖磨而成,因此他就將這些破碎的石片、石球和各種骨化石運到太原。

丁村人

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見 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丁村遺蹟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丁村人化石都發現於汾河東岸的 54:100地點的砂礫層中 ,這層砂礫位於有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內。3枚人類牙齒屬於約12、13歲的小孩。右上內側門齒齒冠舌側中部低陷,兩側增厚並向內卷,使舌側呈鏟狀,特稱鏟形門齒。舌側接近齒根的部分有明顯的舌側隆突,由此延向切緣有兩條指狀突。右上外側門齒也呈鏟形,並有不明顯分離的舌側隆突。鏟形門齒是黃種人和中國其他人類化石都具有的特徵,與白種人顯然不同。舌狀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則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齒根缺乏縱行淺溝,且較細小是與現代人相近的性質。右下第二臼齒,可能與兩個門齒屬於同一個體。齒尖分布為十字型。其相對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猿人複雜。齒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計也較細弱。總之三枚牙齒的形態都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頂骨屬於大約兩歲的幼兒,後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徵。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判斷, 丁村人的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一般估計距今約5~10萬年。

丁村文化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人類文化。1953年發現於山西襄汾丁村, 1954年以來共發現化石地點14處,石器地點11處,同時發現了人類化石,計門齒2顆、臼齒一顆,1976年又發現嬰兒頂骨一件。根據哺乳動物化石確定其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丁村石器多以角頁岩為原料,占總數的95%以左右,少量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閃長岩製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數量較少,其數量略少於總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跡,很少進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製成。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狀器為其所特有。

丁村石器類型區別較明顯,有些尖狀器修整得較平整,部分石片較規則等,表現了丁村石器的進步性。但以單面加工為主,尖狀器數量較大,而且保持着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特點。與藍田人文化與 匼河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

出土化石

人類化石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齒,一為上內側門齒,一為上外側門齒,另一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大小、 形狀、顏色和石化程度相似,並且出土部位相近,應屬同一個體。從磨損程度估計,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兩枚門齒舌面呈鏟形,有明顯的舌面突隆和指狀突,與北京人的門齒有相近的性質。

但無論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舌面隆突和指狀突亦不如北京人的複雜。這兩枚門齒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沒有明顯差別,其中上外側門齒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齒的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齒冠的相對高度(與長度和寬度相比)遠比北京人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人的複雜。這些性質表明丁村人的臼齒比北京人的進步;但仍比現代人臼原始。從3枚牙齒的形態可以明顯看出,丁村人是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它雖與晚期智人階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層位較早,所以將它歸入早期智人階段>[2]

石器製品

在丁村各地點發現石製品2000多件,石製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層純淨的碳酸鈣外殼,證明曾被河水浸泡過。但很多石製品的稜角仍很明顯,說明它們並未經過搬運或只是經過近距離搬運。石製品的原料約95%為角頁岩,余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為多,具有加工痕跡的石器只占6.6%。這說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點可能是當時的石器製作場[3]

丁村的石片

多半用碰砧法和投擊法(又稱摔砸法)產生,具有寬大於長、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間)、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大且常常雙生等特點;石核也比較大,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跡,這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技術。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以後者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類。砍斫器是用交互打擊法加工的,與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後者單面打擊的多,交互打擊的少。

手斧只有一件採集品。石球用石錘打擊而成,尚未發現象許家窯人那種用兩個打制石球對敲而成的正球體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面打擊的,並且刃部較薄。厚尖狀器用大石片製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於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製成的,有的刃緣打製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文化特點

丁村的文化遺物既具有其他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共同特點,如以石片石器為主等,又具有獨特的打制技術和石器類型。丁村文化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與西侯度文化、藍田文化和 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關係。

其它化石

在丁村各地點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代表溫暖濕潤的氣候。從砂礫層中還採集到鯉、青魚、鯇、鱨、鯰等魚類化石,皆屬於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種類。在砂礫層中還有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種動物只分布在氣候溫暖濕潤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漢水流域。這些情況表明,丁村人時期的丁村一帶氣候相當溫暖,汾河的水勢相當大。附近的山上覆蓋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種動物成群地出沒於森林、草地和河邊。丁村人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製作石器,在樹林裡採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進行狩獵。

影響意義

1949年以前,在我國大陸上,僅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 內蒙薩拉烏蘇寧夏水洞溝等少數幾處遺址發現了 舊石器時代初期和晚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至於中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尚屬空白。丁村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 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是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在古人類學和考古學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器文化遺址中,丁村遺址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一同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 年秋,山西文管會又樹立了保護標誌[4]

遺址現狀

1961年,丁村遺址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襄汾縣沒有足夠的資金建立丁村遺址博物館,1984年秋,縣政府籌建了丁村民俗博物館,1985年11月10日開館。丁村民俗博物館位於襄汾縣城南5公里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主要展出的是丁村四十餘間明清民宅,也就是在這裡,丁村遺址的出土文物得以向遊人展出而大放光彩。

在丁村民俗博物館,陳列着丁村遺址的動物化石和石器。其中,有3.5米的古象門齒化石,也有方塊犀牛角、排列整齊的馬牙……這些都說明,丁村在舊石器時代曾經生長着犀牛、野馬、大象等野生動物,同時,也說明了古人類在大自然中所處的位置。但是,村民的生存和文物的保護存在着一些衝突。丁村文化遺址在經歷自然剝蝕後,又遭受人為嚴重破壞。近年來,附近農民在此肆意掏挖,致使遺址坍塌嚴重,到處千瘡百孔。甚至有農民在遺址發現地沙礫石層中不斷盜挖蚌和其他化石,用來製作家畜飼料[5]

目前,臨汾地區已經同襄汾縣協商,準備共同保護、開發、利用丁村遺址,襄汾縣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丁村文物缺乏保護的現狀,正在積極有效地保護文物、利用文物,堅決制止農民挖沙取土和盜挖遺址內的各種化石,並在群眾中廣泛開展保護文物的宣傳教育。最近,保護丁村文物的規劃已經出台。

丁村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也正在籌建當中,館址在景區入口東南方向150米,占地40畝,展廳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預計總投資2500萬元人民幣,項目建設期2年。建成後的丁村遺址博物館將以丁村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萬餘件文物和襄汾縣文物局、丁村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二萬餘件各類文物為展出主體,全方位地展現悠遠綿長的丁村文化。

視頻

丁村遺址相關的視頻

中國考古報道:丁村遺址群
《舌尖上的中國》中原最古老的村落山西丁村 這裡的人最會製作麵食
丁村遺址確認一處十餘萬年前「石器打制營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