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夕 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夕
圖片來自大眾網

七夕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而又別離的悲劇故事為題材,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亦暗寓詩人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出他的深深同情和惋惜。

原文

白居易〔唐代〕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之夜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着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淒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入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淒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淒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着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淒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着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創作背景

  這首詩所作年代不詳,大概是白居易年輕時寫下的。白居易曾有一個未能成婚的愛人,這首詩可能是為了對她表情而作。

簡析

  《七夕》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而又別離的悲劇故事為題材,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亦暗寓詩人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出他的深深同情和惋惜。全詩圍繞「七夕」神話着筆,景合情切,寫得細膩深沉,委婉感人,堪稱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