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根火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根火柴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 七根火柴

作者: 王願堅

出版時間: 1958年

類別: 小說

七根火柴》是現代作家王願堅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58年6月號《人民文學》。《七根火柴》描述了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作品細節描寫感人,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文章主角不是大量筆墨所寫的盧進勇,而是有高尚品格的無名戰士。《七根火柴》主題單純、鮮明,結構嚴謹,情節緊湊、集中,篇幅短小精悍等特點,被人們譽為當代短篇小說中短而精的名篇。《七根火柴》作為課文被收錄進中學語文教材中。[1]

創作背景

《七根火柴》是以中國工農紅軍在1935年8月長征過草地時的極其艱苦的生活為背景,作者為了寫這篇小說,經過了長期艱苦的準備工作:從體驗生活、搜集材料、選擇材料到構思,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自己後來沿長征的道路完完整整地走了一遍。並訪問了三百多個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將士。所以,作者體會了長征的艱苦,了解紅軍將士堅強的意志和寬廣的胸懷。 

楊成武將軍在《向草地進軍》中,毫不含糊地寫到了一個叫鄭金煜的小戰士,說他是江西石城人,個子不高,人很機靈,衝鋒打仗不含糊,十六歲就入了黨。剛進人草地行軍的時候,他不但走在前邊,還唱歌,講故事,鼓舞大家的士氣。文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就是鄭金煜在長征路上貼身藏了幾根柴禾始終沒有淋濕。在最困難的時候使戰士們能夠烤上火。作家王願堅沒有長征的經歷,而楊將軍影響甚廣的《向草地進軍》他是看過的,他能夠從這篇文章中引發靈感,寫出《七根火柴》。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特別是在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苫卓絕的鬥爭中,曾有多少革命烈士為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勇業績,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可是, 他們又埋名隱姓,不為人知。《七根火柴》中所塑造的這位無名烈士,只不過是千千萬萬無名烈士中的一個。王願堅所要寫的,正是這樣一種類型的革命先烈。他們為國捐軀,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並不是要革命後代記住他們的名姓,而是要後來者接受他們那一顆為革命、為人民跳動的紅心,是要新社會的建設者接過他們手裡的革命火炬,一直奔向共產主義。 所以,作者在寫這位無名英雄臨終的囑咐和動作時,是懷着多麼深厚的敬意,字裡行間縈繞着無限激動人心的情思:他的雙眼雖然緊閉了,但是,他的那隻手,仍「高高地擎着,象一隻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直指着正北方向」。 

藝術特色

首先着重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人物,反映人物心理。小說開篇,着力描寫了一個風雨交加,雨霧迷像,陰沉清冷的草地雨景,突出了盧進勇對火的迫切需要。隨着情節發展,盧進勇發現了這個無名戰士,又通過對無名戰士身下的一汪污水的描寫,以及結合其中的外貌描寫,進一步突出了他對火的迫切需要,從而引出無名戰土的「獻火」。在小說結尾,描寫了在無邊的黑夜中燃起一簇簇篝火,以及在篝火照耀下的戰士們或烤衣服,或煮野菜的歡笑場面,在一個新的角度上說明了無名戰士在生命垂危中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發揮了巨大作用。縱觀全篇,作者將整個故事情節置於一種雨後的陰沉、淒迷的氣氛中,既流露出對無名戰士之死的沉痛倬念之情,又突出了在這種環境中無名戰士留下的火柴所起的作用,使整個環境描寫服務於中心。

「以小見大」是本文的另一個特色。「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作者在創作中緊緊抓住了「七根火柴」這條線索,抓住無名戰士這個「小」人物的形象,描繪了一個催人淚下、撼人心靈的場面。死去的無名戰士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犧牲的千百萬戰士中的一名,七根火柴也只是很平常、很一般的東西,但在那種特定的自然環境,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作者卻賦予了兩者以新的意義一無名 戰士代表了無數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七根火柴」象徵了革命先烈用生命的代價保存下來的革命火種,而這火種終會引起燎原大火。作品以小見大,藝術地概括了一個時代。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這篇作品的敘述面很小,可是卻具有很高的感情密度,顯示出了藝術作品的份量和力量。

作者對人物的感情流露,必然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為了使感情與形象達到有機的結合,作者借鑑了雕塑和抒情詩的藝術手法,使人物形象既有雕塑的分明線條,也有抒情詩的深遠意境,使小說具有了「詩化」的特點。在盧進勇發現無名戰士這一部分里,作者描寫了無名戰士被打濕了的頭髮,滴着雨水的臉頰,深深下陷的眼眶和乾裂的嘴唇,這些肖像描寫,使無名戰士那生命垂危、饑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素描,線條分明地躍然紙上。而無名戰士那隻高高擎起的緊握着黨證和火柴的手,指向長征方向的神態,更像一尊塑像,威嚴、剛勁。再看作品結尾盧進勇趕上部隊的那段描寫,讓人覺得似乎在讀一首抒情詩,激情飽滿,意韻盎然。實際上,這種詩的深遠意境,一直是作者感情寄託之所在,一直是讀者大受感染之原因。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全篇人物形象是鮮明的,故事的發展也很緊湊。表面上看,這不是「第一人稱」的作品,然而作為故事發展的線索的盧進勇,實在是起了第一人稱的「我」的作用,也許作者不是有意識地要把那個無名的將要斷氣的戰士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然而在讀者的眼中,無名戰士的形象都比盧進勇的要大的多,而且鮮明得多,正是這個無名戰士的形象使得這篇作品發生感人的力晝。 

深圳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胡經之:《七根火柴》正如王願堅的其它短篇一樣,風格是那樣樸素、明朗,單純、簡潔,他決不把沒有深切感受過和深切理解過的東西寫進去,不矯揉做作,故弄玄虛,他的語言是那樣精煉、省儉、樸實。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發人深思,給予我們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小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