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縱七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七縱七擒(拼音:qī zòng qī qí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東晉·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七縱七擒指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次捉孟獲,又放了他七次;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在句中一般作分句、狀語;
成語辨析
七縱七擒—欲擒故縱 「七縱七擒」與「欲擒故縱」意義相近,都有先放後擒的意思;區別在於「七縱七擒」強調的是為了吸納對手或者心性高傲的有才人士為自己工作,而採取的攻心策略,讓對方心服口服;「欲擒故縱」強調的是最終必須要抓住對方,側重的是詭計。[1]
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東晉·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七縱七擒」。
成語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擔任蜀漢的丞相。他一直想完成劉備的遺志,繼續擴大蜀國的地盤,恢復漢室江山。因此,他打算出川攻打曹魏。這時,蜀漢的後方卻出了亂子,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鬧起事來。諸葛亮只好暫時放棄出川的打算,率領軍隊平定南夷之亂。 一路上蜀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蠻夷望風歸附。只有南方夷族的酋長孟獲不肯屈服,常常襲擊蜀漢軍隊。於是諸葛亮便用計將孟獲擒獲。 但他並沒有殺掉孟獲,而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還讓孟獲觀看蜀漢軍隊操練的陣法。看後諸葛亮問孟獲道:「這支軍隊怎麼樣?」孟獲不服氣地說:「以前是因為我不了解你們的虛實,所以才被你抓住。如今我知道了,你們的陣法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放了我,下次我一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了笑,果真將孟獲放了,讓他重新組織力量再來決戰。後來,孟獲又連戰了六次,結果六次都被諸葛亮活捉了。 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獲後,孟獲心服口服地說:「諸葛丞相真有神威,如今我徹底服了,以後,我們南方人再也不敢反叛了!」 諸葛亮這種讓人心悅誠服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他死後很多年,蜀地的少數民族也沒有鬧過事。
成語寓意
以勢服人口服,以理服人心服。孟獲前六次的擒獲只能使其身體被俘虜了,那顆心還是不服氣,除非置其於死地,否則還是會造反的。但七次之後的擒獲真正的使其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歸順,這才能真正絕了孟獲後起造反的念頭和思想。因為當一個人的心被征服的時候,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心甘情願的,沒有一點有關於利害的思想在,這才是諸葛亮「七縱七擒」策略的真正意義。這告誡我們,俘虜一個人,只抓獲了他的身體那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這還不算是俘虜,只有真正征服到一個人的心的時候,才是沒有後患的俘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俘虜。[2]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七縱七擒」指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次捉孟獲,又放了他七次;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在句中一般作分句、狀語;
運用示例 明·楊柔勝《玉環記·皋逢簫玉》: 「元帥安天下,一怒成功,又何須七縱七擒,料區區小寇,怎敢當鋒?」
清·曾樸《孽海花》:「迨至該兵三戰三北之時,本大臣自有七縱七擒之計。」
清·魏源《寰海》:「七縱七擒談何易,三覆三翻局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