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憤詞投魏郎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憤詞投魏郎中》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萬憤詞投魏郎中》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中所作的一首古詩。此詩寫安史之亂中,自己與家人離散、身陷囹圄的不幸遭遇,希望當權者能為自己昭雪冤獄。

全詩先寫安史之亂既給國家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詩人淪於不幸的境地;接着寫自己忠心為國,反遭冤獄;然後筆鋒轉向現實政治狀況,感情更加激越;最後申述自己的無辜,含蓄表達求援之意。全詩語言奇異瑰偉,情感悲憤激越,顯示出一種瑰奇之美。

根據詩中"獄戶春而不草"等語可判斷此詩亦為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中所作。裴斐《李白年譜簡編》也認為這首詩寫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作者被囚禁之時。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暴發,戰火迅速蔓延至河北、河南。次年正月,東都洛陽亦陷敵手。李白攜宗氏夫人倉惶南逃,西入廬山,空懷救國之心,苦於無用武之地,輾轉不寐,椎心泣血,痛苦萬分。希望等待時機,能實現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理想。就在這時,永王李璘率師東下,途經廬山,慕李白大名,三次派人聘請李白入幕。李白雖久已懷抱平息叛亂的願望,但對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複雜性卻缺乏了解,所以便接受了永王的聘請。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激烈的權利之爭的情況下,李璘與李亨(肅宗)的軍隊發生了戰爭,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匆忙奔逃。儘管李白反對割據,主張平定叛亂,但因身為李璘的幕僚,也因此而獲罪,被繫於潯陽監獄中,成為統治集團內訌祭壇上的犧牲品。此時離他加入李璘幕僚只不過數十日。《萬憤詞投魏郎中》一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的。

作品原文

《萬憤詞投魏郎中》[1]

海水渤潏,人罹鯨鯢。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於燕齊。

何六龍之浩蕩,遷白日於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淒淒。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戀高堂而掩泣,淚血地而成泥。

獄戶春而不草,獨幽怨而沈迷。

兄九江兮弟三峽,悲羽化之難齊。

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

樹榛拔桂,囚鸞寵雞。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將安棲。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

子胥鴟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為此繄?

蒼蒼之天,高乎視低。

如其聽卑,脫我牢狴。

儻辨美玉,君收白珪。

白話譯文

大海洶湧翻騰,百姓落難餵了長鯨。濃煙滾滾風沙瀰漫四方,這滔天大禍起於燕齊之地。皇帝的車駕多麼浩蕩,不得不離開長安向西而行。九州山河分崩離析,難民在戰亂中慘慘呼號。我好比南冠君子鍾儀,在獄中呼天呼地。思念父母掩面而泣,血淚墜地化成稀泥。春天雖到但獄門並不長草,我獨自愁怨昏昏迷迷。兄長在九江啊賢弟在三峽,我不能生翅成仙去與他們相聚。穆陵關北的孩子令人發愁,南昌之南的老伴又與我別離。一門骨肉不得團圓,大難中不能互相救急。拔出桂樹栽上荊棘,關上鸞鳳去寵愛山雞。當年舜禪位於禹,伯成子高便回家去種地。世風日哀,我該到何處棲息?喜歡我的人對我十分體恤,不喜歡我的人為何忍心乘危相取?伍子胥葬身於鴟夷,彭越被剁成了肉泥。自古以來的豪傑,這樣做又何必?悠悠蒼天啊,您居高臨下。要能聽到我在下面的申訴,那就趕快把我解救出牢獄。如果能夠識辨美玉,請你魏郎中將我白珠收月

作品鑑賞

此詩寫安史之亂中,自己與家人離散、身陷囹圄的不幸遭遇,希望魏郎中(不詳何人)援手為自己昭雪冤獄。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了一幅動盪、悽慘的圖景:"海水渤潏,人罹鯨鯢。""人罹鯨鯢",人們遇上了兇惡強暴的人。"蓊胡沙而四塞":安史叛軍掀起漫天塵沙,遍及各地方。蓊,願意是草木茂盛,這裡有瀰漫的意思。四塞,充滿四方。這句形容安祿山叛亂,戰爭蔓延的範圍很廣。"始滔天於燕齊":這場禍亂像洪水一樣是從燕齊二地發起的。滔天,本是描寫水勢之大,這是比喻大的災禍。燕齊,安祿山是在范陽(今北京一帶)發動叛亂的。范陽位於戰國時燕地,與齊國毗鄰,所以"燕齊"並提。以上四句是描寫安史叛亂的發生,造成了嚴重的禍患。"何六龍之浩蕩,遷白日於秦西。"六龍駕駛的車子是何等的浩浩蕩蕩,它載着白日遷移到秦地以西去。何,何等,何其、多麼。六龍,古代神話中傳說太陽乘的車子是由六條龍駕駛。這裡比喻朝廷的官員、禁衛隊等。白日,指皇帝唐玄宗。安祿山攻占潼關後,唐玄宗倉惶西逃,到蜀地避難,因蜀地在長安西南,故稱秦西。這兩句是諷刺唐玄宗的逃跑路線。"九土星分,嗷嗷淒淒。"九州,古代把中國分成九州,和天上的北斗星及二十八星宿分別對應,稱作"分野"。這裡指安祿山搞分裂叛亂戰爭,破壞國家統一。"嗷嗷淒淒":人民處於哀愁困苦之中。淒淒,悲苦的樣子。"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我這個被投進監獄的囚徒,哭啼着呼喚蒼天。"南冠君子",見《左傳·成公九年》春秋時楚國伶人鍾儀,在晉國當俘虜時,還戴着楚國的帽子,因楚國地處南方,後來就用楚囚南冠來泛指囚徒。當時李白被囚在潯陽獄中,所以自稱為南冠君子。"戀高堂而掩泣,淚血地而成泥。"高堂,通常稱父母,這裡大約是指朝廷。想念父母便悲痛地掩面哭泣,含着血的淚水,滴到地上而成泥。"獄戶春而不草,獨幽怨而沉迷。"雖然已是春天的季節,但陰暗的監牢門前卻連草也不生,我獨自一人,深深地陷入哀怨和痛苦中難以排解。幽怨,隱埋在心中的哀怨。沉迷,不能自拔的意思。"兄九江兮弟三峽,悲羽化之難齊。"九江,即潯陽。這裡的"兄",可能是李白自指,不是另有一兄在九江。意思是一家人骨肉分離。羽化,古人把成仙叫羽化。可悲的是即使能成為神仙,也難相聚在一起。

"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穆陵關,在山東沂水縣北。李白的兒子伯禽這時在山東。豫章,郡名,即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市。李白的妻子這時寄居在豫章。這兩句意為:我可愛的孩子遠在穆陵關北,使我憂愁、惦念,年老的妻子被隔在南方的豫章郡。"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一家人骨肉分離,像百草被風吹散一樣,遇到危難的時候,再也不能互相照顧了。以上十二句是描寫妻離子散的悲慘遭遇和自己無辜入獄的悲憤心情。"樹榛拔桂,囚鸞寵雞。"種植上雜亂的榛樹,而拔掉美好的桂樹,把高貴的鸞鳳囚禁起來,而寵愛無能的雞。這兩句以榛、雞比喻腐朽無能的權奸,說明朝廷對他們扶植和重用;以桂、鸞比喻有才能的人,說明朝廷對他們的打擊和排擠。指責當時的統治者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庸庸碌碌的人都竊據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反遭不幸。"舜昔授禹,伯成耕犁。"伯成,伯成子高,傳說中堯舜的一個諸侯。當大舜把天下傳授給禹的時候,伯成子高便辭去官職去耕田種地。"德自此衰,吾將安棲?"德政從此衰敗,我將到那裡去安身?《莊子·天地》載:禹嗣舜位,伯成子高辭諸侯而去耕田,禹問其政,伯成子高說:"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李白在此引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天下被昏君搞亂,社會黑暗,自己無處安身。棲,棲息,安身。"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喜歡我的人可憐我,不喜歡我的人,怎麼忍心在我臨危的時候還來排擠我?"子胥鴟夷,彭越醢醯。"子胥,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到吳國去輔佐吳王,後被吳王殺死。

事見《史記·伍子胥列傳》。鴟夷,皮革做的大口袋。伍子胥當年被吳王殺死,用皮口袋裝着屍體棄於江中。彭越,漢初將領,封梁王,後為劉邦所殺。事見《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彭越被漢高祖劉邦剁成了肉醬。"自古豪烈,胡為此繄?"胡,為什麼,繄,語氣詞,嘆息的聲音。從古到今的英雄豪傑,為什麼都是這樣遭遇呢?以上四句是借古諷今,控訴現實政治的黑暗。自己有理想、有才能,想為平定安史叛亂,恢復國家統一貢獻力量,卻遭到慘酷迫害。"蒼蒼之天,高乎視低。"青天啊你居高臨下,看看大地上的一切吧!"如其聽卑,脫我牢狴。"如果你能聽到地位低下人的呼聲,那就把我解脫出這牢獄吧!其,代詞,指天。卑,卑賤,指地位卑下的人。牢狴,監獄。"倘辨美玉,君收白珪。"白珪,白玉。倘若你能辨認美好的玉石,那就收下這潔白無瑕的美玉吧!這裡是詩人以白珪自比,表示自己純潔無辜,要求重新為平定安史叛亂貢獻力量。

全詩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比喻的手法,揭露並諷刺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實行不抵抗的逃跑路線,造成了"九土星分,嗷嗷淒淒"的悲慘情景,國家統一被破壞,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第二部分,描寫詩人自己遭受不白之冤,被繫於潯陽獄中,從而家庭骨肉離散。第三部分,把諷刺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唐玄宗、唐肅宗,對他們昏庸腐朽的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詩人借古諷今,用歷史傳說批判了他們"樹榛拔桂"、"囚鸞寵雞"的行為。表達了詩人遭受迫害的強烈憤慨。最後詩人向蒼天呼告,他申述自己是無辜的,要求申雪冤情,為平定安史之亂、統一祖國,發揮自己的才能。

此詩在藝術上除了具有悲憤交集、情感激越,把揭露、批判、諷刺、憤恨、抗議集於一詩之外,在表現方法上的突出特色:首先是它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揭露、諷刺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大敵當前、安史叛軍踐踏祖國大好河山之際,統治者們不是憤起反抗,而是匆匆逃往西蜀避難。"何六龍之浩蕩,遷白日於秦西"的比喻就是以諷刺的語調,描繪李隆基逃命時的匆忙景象。其次詩歌還借用歷史傳說中的典故,諷刺唐代統治者的殘酷無情。如"子胥鴟夷","彭越醢醯"的悲劇,便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影射。又如"樹榛拔桂"、"囚鸞寵雞"的比喻,都從本質上揭露了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政治現實。

這首詩是寫於潯陽獄中,全詩交織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對統治者的憤怒,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悲痛,對妻子兒女的牽掛。題名《萬憤詞》,正顯示出李白囚系潯陽獄中,萬感交集的憤慨心情。它不僅表達出詩人的痛苦和悲憤,同時也是對封建黑暗政治的有力控訴。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太白《百憂》、《萬憤》二篇:《百優》上崔相員也……卒賴員力北歸。《萬憤》投魏郎中,不知魏何人,乃儕之崔相之列。此篇雲:"樹榛拔桂,囚鸞寵雞",語甚新。又豈兄弟妻子離隔,有"一門骨肉散百草,遭難不復相提攜"之句。魏必是一志義之士,能恤人患難者,當考。

《詩源辨體》:初讀太白《遠別離》,高廷禮謂"傷時君子失位、小人用事而作",殊不醒。然後讀《贈辛判官》詩云:"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侄國泰雲:"此指諸臣附合肅宗者而言,太白深有所刺也。"予意猶未會。既而讀《萬憤詞》雲"舜昔授禹,伯成耕犁,德自此衰,吾將安棲",意便瞭然。乃知《遠別離》言堯舜不當禪禹,又引《竹書》"堯幽囚"為證,實與《萬憤同》互相發明。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此詩有雲"兄九江兮弟三峽",與下文愛子老妻並言,似指其親兄弟而言。上有兄下有弟,則太白乃其仲歟!然兄弟之名則無可據,姑表出之,以俟淹博者之詳考。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