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福泉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福泉源》外文名:Come,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音樂類型:聖詩讚美詩(新編)。

歐洲的古典音樂[1]是在中世紀的伊利莎白時期發展而來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樂占主導地位。當時人們對於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這樣。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國家和一切的社會形勢,宗教[2]是直接影響到政治和音樂的。所以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並沒有樂器伴奏,但這個時期的音樂卻對後來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簡介

(來源:《讚美詩新編史話》)

萬福泉源歌

Come,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經文:「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 「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撒上7:12)。

《萬福泉源歌》以它充實飽滿的內容和輕鬆愉快的節奏得到許多人的喜愛。作者魯賓遜牧師 (R.Robinson,1735一1790)原是英國聖公會信徒。他幼年時父親去世,寡母送他到一家理髮店當學徒,但理髮店的主人覺得他有讀書的天才而沒有作理髮師的能耐。他在 17歲時,有一天聽見懷特菲爾德 (G.Whitfield)傳福音時講到「將來的忿怒」 (太3:7)而受了感動,心裡常感不安,但還猶疑不定。經過了三年 的痛苦掙扎,終於在 1755年2O歲時因信主而內心得到快樂與平安。從此他開始熱心布道,起先是在一所受加爾文 (見第5首注①)影響較深的衛理公會工作,繼則轉入獨立宗,最後 (1761一 1790)終於成為一名大有能力的浸禮會牧師。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模範,一生好學不倦,雖沒有進過大學的門,卻能在大學生中間布道。在講道方面,他是一位直言不諱的人,有人稱他為當代的約拿。他所著《講道集》、《基督神性論》、《浸禮會的歷史》等都是有較高造詣的作品。但他寫詩不多,《萬福泉源歌》可以說是他總結個人重生得救的經驗。從詩的內容還能看到當 時衛斯理兄弟奮興運動的熱情,反映出「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撒上7:12)的堅強信心。

魯賓遜一生精神飽滿,但感情常易衝動。一次,他去旅行,坐在驛車中,對面一位婦女正在看着他所寫的這首詩,但她並不知道對面的旅客就是這詩的作者。這位婦女很愛這首詩,還給魯賓遜牧師看,並徵求他的意見。魯賓遜看了一眼就環顧左右而言他,但這婦人仍不住地夸這首詩好。最後魯賓遜說:「太太,幾年前我是一個貧窮而又卑微的人,但我當時寫這首詩的愉快心情,是世界上任何財寶都不能換來的。」說罷,他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起來。

這首詩所用的曲調是最早 的一首美國民歌,調名《內特爾頓(NETTLET0N)》,用以紀念19世紀初期著名布道家內特爾頓 (Nettleton,1783— 1844)。他曾編過一本供鄉村教會崇拜使用的聖詩,用的民歌曲調,也可能是他自己配的和聲,經韋思代為印刷出版。這就是五線譜本內註明韋思曲的由來。韋思 (J.Weyth,1770— 1858)青年時學印刷,以後自己編印教會樂譜。雖然信仰上說是惟一神教派,(見第25首注②),但他編印的樂譜,在當時教會中很受人歡迎,暢銷一時。

這首詩的曲調有很強烈的民族風味,全曲只有兩句,雖然簡單。卻能打動人。

參考文獻

  1. 歐洲古典音樂欣賞,豆丁網,2016-03-26
  2. 如何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