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 - 廣東省廣州市道教宮觀
三元宮 - 廣東省廣州市道教宮觀 |
中文名稱;三元宮 外文名稱;Three yuan Palace 建立時間;東晉 建造者;南海太守鮑靚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廣東省廣州市 開放時間;8:00-17:00 |
廣州三元宮 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目錄
序言介紹
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據史書記載為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所建,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時始稱三元宮。三元宮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漸次升高,現存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殿前拜廊,東西連鍾鼓樓。大殿後為老群殿,大殿兩側自南向北,東側為客堂、齋堂、舊祖堂、呂祖殿;西側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
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廣州三元宮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改建後更名三元宮,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主持杜陽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資助下,先後擴建山門靈官殿、三元殿、鐘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築,使三元宮規模宏偉,殿宇巍峨,遂成為嶺南著名道教宮觀。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戰爭期間,該宮殘遭破壞,後不久又得住持何誠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宮再遭破壞,從1982年起廣州道教界開始對其進行全面地修復,現有靈官殿、三元大殿、鮑姑殿、呂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築近百間,宮內終年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四季花草飄香,香火旺勝,既是廣州市一大旅遊勝地,又是嶺南著名的道教官觀。現為廣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鍾、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
歷史追溯
綜述
廣州市三元宮修建於晉朝,位於廣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晉代女針灸家鮑姑采艾行醫之處,明代重修後改名三元宮。據立於三元宮內的《三元宮歷史大略記》碑文記載:"三元宮在越秀山麓,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建,名越崗院。明萬曆及崇禎重修更今名。"(1)三元宮在明清兩朝及民國年間曾七次重修,《三元宮歷史大略記》又載:重修之事歷代皆有,順治十三年李棲鳳捐俸重修開為道觀;乾隆五十四年總督嘉勇公福捐俸,發起住持郁教寧、黎永受、楊賀炯師徒相繼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雲南儲糧道鄧士憲發起重修;同治八年兩廣總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緒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國八年住持張宗潤重修一次;民國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誠端,得歐陽霖等極力相助,於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2)經多次重修後之三元宮,在堂前石廊將吳道子觀音像真跡勘於壁洞間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龍井舊址,張信綱備資修葺虬井古屋一間,紀念鮑姑在此得道,建設藏經閣收集古代聖賢著作之書。從以上記載可知,三元宮原為晉代女針灸家鮑姑采艾行醫之處,她去世後人們就在那裡設祠紀念她,清代重修開為道觀。現存的醫史遺蹟主要有:鮑姑寶殿、虬龍古井和道家煉功碑。
參考資料
- ↑ 廣州十大著名道觀排行 廣州十大知名道教宮觀 廣州比較有名的道觀有哪些 , 360搜索 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