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刺鱟 |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着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鱟
學名; Limulus
別稱; 三刺鱟 兩公婆 馬蹄蟹 鱟魚 中國鱟 王蟹 六月鱟 爬上灶 夫妻魚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 肢口綱(Merostomata)
目; 劍尾目(Xiphosura)
科 鱟科(Limulidae)
屬; 鱟屬(Tachypleus)
分布區域; 棲息於20-60米水深的砂質底淺海區,喜潛砂穴居。
發展歷史
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
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係。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外形特徵
鱟的身體分為以關節相連的3部分:
寬闊馬蹄形的頭胸部,小得多的分節的腹部和一根長而尖的尾劍(尾節)。頭胸部上表面光滑,隆起,側面有一對複眼,中脊前端有一對能感受紫外線的單眼。頭胸部的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稱為螯肢,專門用以捕捉蠕蟲、薄殼的軟體動物和其他獵物;其他5對附肢圍繞於口周圍,其功能為步行和進食(步足),每個步足的基節內側有長刺,用以剝離食物並將其滾入口中。最後一對步足基節後面有一對退化的附肢,稱為脣瓣。
食物進入磨胃(砂囊)後被磨碎。體內有一個大型的器官,稱為肝胰腺,可將消化酶分泌入長形的胃腸內;主要的排泄器官為一對長形的基節腺,開口於第4對步足的基部。頭胸部的神經節癒合成環狀,圍繞食道。生殖腺多分支,分布於體內大部分區域。頭胸部附肢之後有一個橫行的板狀片(厴),覆蓋著書鰓。書鰓有節奏的拍動並激起水流,以進行呼吸。
鱟有四隻眼睛,兩隻單眼,兩隻複眼。在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單眼,緊挨着,中間只有一條黑線相隔。小眼睛對紫外光敏感,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
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人們將這一原理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身體由頭胸部、腹部和劍尾三部分組成。頭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較圓厚,往後趨向扁平,後面延長在劍尾,沿腹部外緣並排着側緣棘,構成鱟的特殊體形。鱟雌雄異體。以及呈長紡錘形,位於頭胸部背甲心區下面的圍心腔內;心臟的背面和側面在8對心孔。暗褐色的鱟,長得像瓢一樣。頭胸部上頂着一個寬闊的背甲,背凸腹凹,如馬蹄形。它有兩對眼睛,一對複眼生在頭胸甲兩側,一對單眼長於背部前端。頭胸部的腹面不分節,有六對附肢,一般如鉗狀,只有第六對像耙子一樣,用來挖土;成年雄體的第二對末端是彎鈎狀的,以便結尾時抱住雌體。鱟有一個很長很鋒利的尾劍,是用來防衛的武器。
從拇指大小到成年要15年,雌鱟要蛻殼18次,雄性19次。
幼鱟沒有尾劍,身體縱分成中央和兩側三個部分,很像三葉蟲的幼蟲,這也說明鱟與三葉蟲有着親緣關係,同樣是研究動物進化史的珍貴材料。
生活習性
食性廣,以動物為主,經常以底棲和埋木本的小型甲殼動物、小型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星蟲、海豆芽等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有機碎屑。鱟類一直作為人類的食物,又是軟殼蟹類的天敵。如果是幼體鱟,食物以單胞藻、輪蟲、豐年蟲幼體、橈足類為主。如果是成體可以食蝦和小魚。最具特點的就是鱟的血是藍色的。
為暖水性的底棲節肢動物,棲息於20-60米水深的砂質底淺海區,喜潛砂穴居,只露出劍尾。鱟類在港灣的水域中最為豐富,冬季見於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間帶的泥灘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