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蛇莓
三葉蛇莓 |
蛇莓(學名: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別名:蛇泡草、龍吐珠、三爪風、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雞冠果、野草莓、蛇藨、地莓、蠶莓、三點紅、獅子尾、療瘡藥、蛇蛋果、地錦、三匹風、蛇泡草、三皮風、三爪龍、老蛇泡、蛇蓉草、三腳虎、蛇皮藤、蛇八瓣、龍銜珠、小草莓、地楊梅、蛇不見、金蟬草、三葉藨、老蛇刺占、老蛇虆、龍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頭、蛇含草、蛇盤草、哈哈果、麻蛇果、九龍草、三匹草、蛇婆、蛇龜草、落地楊梅、紅頂果、血疔草、野草莓。
薔薇科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莖長。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3厘米;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厘米;瘦果卵形,長約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多野生于山坡、草地上、路旁、溝邊或田埂雜草中;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傷,敷治疔瘡等;並用於殺滅蠅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蛇莓
學名;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別稱; 蛇泡草、龍吐珠、三爪風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薔薇目
亞目; 薔薇亞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薔薇亞科
屬; 蛇莓屬
種; 蛇莓
分布區域; 中國、從阿富汗東達日本,南達印度、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粗壯;匍匐莖多數,長30-100厘米,有柔毛。
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3厘米,先端圓鈍,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柔毛,或上面無毛,具小葉柄;葉柄長1-5厘米,有柔毛;托葉窄卵形至寬披針形,長5-8毫米。
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厘米;花梗長3-6厘米,有柔毛;萼片卵形,長4-6毫米,先端銳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副萼片倒卵形,長5-8毫米,比萼片長,先端常具3-5鋸齒;花瓣倒卵形,長5-10毫米,黃色,先端圓鈍;雄蕊20-30;心皮多數,離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綿質,鮮紅色,有光澤,直徑10-20毫米,外面有長柔毛。
瘦果卵形,長約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1]
生長習性
蛇莓多生于山坡、河岸、草地、潮濕的地方,海拔1800米以下。喜蔭涼、溫暖濕潤、耐寒、不耐旱、不耐水漬。在華北地區可露地越冬,適生溫度15℃-25℃。對土壤要求不嚴,田園土、砂壤土、中性土均能生長良好,宜於疏鬆、濕潤的砂壤土生長。
分布區域
中國遼寧(遼寧亦有分布)以南各省區,長江流域地區都有分布。從阿富汗東達日本,南達印度、印度尼西亞,在歐洲及美洲均有記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