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孫登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孫登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孫登字子高,權長子也。魏黃初二年,以權為吳王,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是歲,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簡秀士,以為賓友,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以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賤,徐夫人少有母養之恩,後徐氏以妒廢處吳,而步夫人最寵。步氏有賜,登不敢辭,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將拜太子,辭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後。」權曰:「卿母安在?」對曰:「在吳。」權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採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諸葛瑾、步騭忠於為國,通達治體。可令陳上便宜,蠲除苛煩,愛養士馬,撫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願陛下留意聽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既絕而後書聞,權益以摧感,言則隕涕。諡登曰宣太子。

譯文

孫登,字子高,是孫權的長子。魏國在黃初二年,任命孫權為吳王,同時任命孫登為東中郎將,封為萬戶侯。孫登以有病為由推辭侯爵,沒有接受。這一年,立孫登為太子,給他選置師傅,精選了一些優秀的人才,作為他的賓客朋友。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被選入東官,他們陪着孫登研讀詩書,外出就跟着騎馬射獵。孫登接待他的官屬,只是簡單地使用平民的禮節,和諸葛恪、張休、顧譚等人有時同車而乘,有時共床而臥。黃龍元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任命諸葛恪為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陳表為翼正都尉,這就是所謂的四友。謝景、范慎、刁玄等人都是太子的賓客,因此東宮號稱人才濟濟。

孫登有時外出打獵,本來應當走便道,而他經常遠遠地避開良田,不去踐踏莊稼,到了止息的處所,又選擇空閒的地方。他就是這樣不想煩擾百姓。他曾經騎馬外出,有一顆彈丸從他身邊飛過,手下的人便去尋找射彈丸的人。有一個人拿着彈弓,身上帶有彈丸,大家都認為是他幹的。審訊他,他卻不承認,手下的人想揍他,孫登不允許,派人找到飛過的彈丸,和那人身上的彈丸比較一下,不一樣,就把那人釋放了。還有一次,孫登丟失了盛水金馬盂,查出盜竊的人,是身邊的人幹的,孫登不忍心給他處罰,就把他叫來責備數落一通,打發他永遠回家,並告誡身邊的人不再提這件事。

起初,孫登的生母地位低賤,徐夫人對孫登從小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因為妒忌被廢黜,住在吳郡,而步夫人最受寵。步夫人有賞賜,孫登不敢推辭,只是恭受而已。徐夫人派人來,凡賜給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後才穿上。孫登將被冊立為太子,他推辭說:「本原確立,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后。」孫權問:「你的母親在哪兒?」孫登回答說:「在吳郡。」孫權聽了,沉默不語。

孫登立為太子總共二十一年,他三十三歲去世。臨終前,他上書說:「我私下聽說下面部縣有不少地方荒蕪殘敗,百姓生活物品匱乏,非常困苦,奸邪禍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聽說治理政事要順從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眼下確實有必要和將相大臣們仔細地選擇合乎時宜的政策,廣泛採納眾人的意見,寬緩刑法,減輕賦稅,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以順應百姓的願望。陸遜對時政忠誠勤勉,獻身憂國,盡心為公,有不謀私利的氣節。諸葛瑾、步騭為國盡忠,通曉治國的體制。可以讓他們獻出有益於國家和百姓的辦法,除掉苛刻煩瑣的政策,愛護養育兵馬,安撫慰藉百姓。五年以後,十年之內,遠方的人歸順,近處的人盡力。不用打仗,一統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確定。希望陛下留意聽取採納我的意見,我即使死了,也還像活着的時候一樣。」在他咽氣以後,奏章才呈報上去,孫權越發悲傷和感慨,說起來就流眼淚。孫登的諡號被定為宣太子。[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