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賈詡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志·賈詡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敗,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詡年七十七,薨,諡曰肅侯。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人。年少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只有漢陽人閻忠看出他是個特異的人才,認為賈詡有張良、陳平的奇策。被推選為孝廉,任郎官,因為身染疾病而離開官職,向西回還,到達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賈詡同行的幾十個人都被他們所拘執。賈詡告訴他們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千萬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會以厚禮來贖我的。」當時太尉段熲,從前做過很長時間的邊將,威勢震懼西方各地,所以賈詡借段氏來驚駭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和他結盟後把他護送回去,其餘的人都被殺死。賈詡事實上並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權衡變局以渡過危難,均類似這些例子。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遷為討虜校尉。後來董卓失敗,大家都深感恐懼,當時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想解散軍隊,乘隙走小道回還故里。
賈詡告訴他們說:「聽說長安中正在商議想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你們拋棄屬眾單獨行動,就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捆縛起來。你們還不如率領着兵眾向西行去,在所經過的地方收編兵卒,來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有幸把事辦成,就遵奉朝廷來征討天下,如果沒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認為這樣對。後來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業而封他侯爵,賈詡說道:「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麼功勞!」堅持拒絕不肯接受。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勾結張繡,張繡就派人迎接賈詡。賈詡遊說了張繡與劉表聯合。後來太祖接連出兵征伐張繡,有一天曹操帶兵退回,張繡親自追討。
賈詡告訴張繡說:「不可以去追擊他,追擊他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肯接納賈詡的意見,派兵前往和太祖會戰,終於大敗而退還。賈詡告訴張繡說:「現在趕緊再極力追討,繼續打下去一定可以獲勝。」張繡謝絕賈詡的意見而說:「就因為沒有採用你的話,以至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為何還要繼續追擊呢?」賈詡回答他說:「出兵作戰的形勢是隨時變化的,趕緊前往追擊一定會獲利。」張繡採信他的話,於是整收潰散的兵卒前往追擊,和太祖再度作戰,果然獲勝而回來。
在這之後,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紹的軍隊,袁紹派人去招請張繡,並且寫了封信給賈詡請求結盟。張繡想答應,賈詡就公然的在張繡面前告訴袁紹的使者說:「回去謝絕袁本初,兄弟之間都不能互相容納,卻想要能容納天下國士,可能嗎?」張繡聽後大為驚慌,恐懼地說:「何至於到這種地步!」隨即私下對賈詡說:「既然如此,那麼當何去何從?」賈詡就告訴他說:「倒不如追隨曹公。」張繡又問道:「袁紹兵強曹公勢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結怨仇,如何去追隨他呢?」
賈詡告訴他說:「正因為如此更應該追隨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統令天下,這是第一個應該追隨的原因。袁紹兵力強大,我們以少數的部眾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重視我們。曹公屬眾弱而少,他能得到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這是第二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凡是有稱王稱霸於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所的有私人恩怨,來在四海之內表明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的德行,這是第三個應該追隨的原因。希望將軍你千萬不要再遲疑了!」張繡果然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徒眾歸服了太祖。太祖見到他們,大喜,親自握着賈詡的手說:「使我的威信顯布於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薦賈詡為執金吾,又封他為都亭侯,升遷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封為魏壽鄉侯的爵位,賈詡年七十七歲逝世,諡號肅侯。[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