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鍾離牧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志·鍾離牧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鍾離牧字子幹,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甚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氏系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官,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忠邪?「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暫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遂出裝,還役。封秦亭侯,拜越騎校尉。永安六年,蜀並於魏,武陵五谿夷與蜀接界,時論俱其叛亂,乃以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陡太守,枉之郡。魏遣郭純任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陡界,屯於赤沙。請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牧問朝吏曰:「西蜀傾覆,邊境見侵,何以御之?」皆對曰:「今二縣山險,諸夷阻兵,不可以軍驚擾,驚擾則諸夷盤結。宜以漸安,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勞。」
牧曰:「不然,外境內侵,誑誘人民,當及其根抵未深而撲取之,此救火責速之勢也。「敕外趣嚴,掾史沮議來便行軍法。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除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谿平。遷揚武將軍,封都鄉侯。復以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卒官。家無餘財,士民思之。
[注]承宮,漢朝人.《後漢書》記載有「承宮樵薪苦學」的故事。
譯文
鍾離牧字子幹,是會稽郡山陰縣人,是漢朝魯國相鍾離意的第七代孫。他年輕時遷居永興,親自開墾田地,種了二十多畝稻子。稻子快成熟時,有個本縣的百姓指認這田是他的,鍾離牧說:「我本來只是因為這田土荒蕪,所以開墾它罷了。」就把稻穀給了那人。縣長聽說這事,把那個百姓召來關進牢房,打算依法制裁,鍾離牧為那人求情。縣長說:「您仰慕漢朝的承宮,自己可以做善事,但我是老百姓的主管,應當用法律來統治百姓,怎麼能擱置國家的法令來聽從您呢?」鍾離牧說:「這是在會稽郡界內,因為您關心照顧,所以來暫時居住,現在因為一點點稻穀就要殺這個百姓,我還有什麼心思再留在這兒呢?」於是就取出行裝,要回山陰,縣長親自前去阻止他,並為此釋放了囚禁的那個百姓。
那百姓慚愧畏懼,帶着妻子兒女把拿去的稻穀舂得六十斛米,送還給鍾離牧,鍾離牧關起門來不接受。那百姓把米運去放在路邊,沒有人去拿它。鍾離牧從此出名。赤烏五年,升南海太守。不久擔任丞相長史,升中書令。遇上建安、鄱陽、新都三郡的山越百姓發動叛亂,朝廷派鍾離牧出任監軍使者,討伐、平定了叛亂。匪首黃亂等人交出他們的部隊,以充任兵員服役。鍾離牧被封為秦亭侯,授任為越騎校尉。永安六年,蜀國被魏國吞併,武陵郡五谿一帶的夷族人同蜀國交界,當時的輿論擔心他們叛亂,朝廷於是任命鍾離牧為平魏將軍,兼任武陵太守,到武陵郡去。魏國派郭純擔任武陵太守,率領涪陵的百姓進入蜀國遷陵縣地界,駐紮在赤沙,引誘各夷族人的部落首領,其中有些人起來響應郭純,又進而攻打酉陽縣,吳國武陵郡中的人震驚恐懼。
鍾離牧問郡中的官員說:「西蜀覆滅了,吳國的邊境受到侵犯,用什麼辦法抵禦魏國?」大家都回答說:「如今遷陵、酉陽兩縣的山谷險地,各夷族部落仗恃武力盤踞在那裡,不能用軍隊驚擾,驚擾了各夷族部落就會相互勾結。應該使用教化安撫的辦法,可以派恩信吏去宣明教令,表示慰勞。」鍾離牧說:「不對。外國侵入我國境內,欺騙、誘惑我們的百姓,應當趁着他們根基不深的時候去攻取他們,這同救火貴在迅速是一樣的。」命令在外的部隊速整行裝,郡吏中有反對、非議的當即以軍法處治。鍾離牧當即就率領自己所掌管的部隊,日夜趕路,沿着山中險道行進,走了將近兩千里路,從險要處攻上去,斬殺圖謀不軌的不法百姓的頭目一百多人和他們的黨羽共一千多人,郭純等人退去,五谿平定。升任揚武將軍,封為都鄉侯。又以前將軍的身份擁有假節的稱號,兼任武陵太守。死在任上。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士人百姓都思念他。
鍾離牧字子幹,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甚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縣長聞之,召氏系獄,欲繩以法,牧為之請。長曰:「君慕承官,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何得寢公憲而從忠邪?「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故來暫住今以少稻而殺此民何心復留」遂出裝,還役。封秦亭侯,拜越騎校尉。永安六年,蜀並於魏,武陵五谿夷與蜀接界,時論俱其叛亂,乃以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陡太守,枉之郡。魏遣郭純任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陡界,屯於赤沙。請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
救火責速之勢也。「敕外趣嚴,掾史沮議來便行軍法。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除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谿平。遷揚武將軍,封都鄉侯。復以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卒官。家無餘財,士民思之。
[注]承宮,漢朝人.《後漢書》記載有「承宮樵薪苦學」的故事。[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