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陳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陳群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陳群字長文,熲川許昌人。祖父實,父紀。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魯國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劉備臨豫州,辟群為別駕。時陶謙病列,徐州迎備,備欲往,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備遂東,與袁術戰。布果襲上邳,遣兵助術,大破備軍,備恨不用群言。隨紀避難徐州。屬呂布破,太祖辟群為避空掾屬。時有薦樂安工模、下邳周逵才,太祖辟之。群封還教,以為模、逵穢德,終必敗,太祖不聽。後模、逵皆坐奸宄誅,太祖以謝群。群薦廣陵陳矯、丹陽戴乾,太祖皆用之。後吳人叛,乾忠義死難,矯遂為名臣,世以群為知人。

青龍中,營治宮室,百姓失農時。群上疏「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宣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死,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

初,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復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譯文

陳群,字文長,熲川郡許昌縣人。祖父陳實,父親陳紀。當陳群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陳實就覺得他不同凡俗。魯國的孔融才高意廣,生性高傲,目中無人,年紀在陳紀、陳群之間。他先和陳紀是好朋友,以後又與陳群交往甚密,於是改視陳紀為長輩,陳群由此聲名顯揚。劉備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徵聘陳群為別駕。當時陶謙剛剛病死,徐州的佐吏迎接劉備,劉備打算前往,陳群勸他說:「眼下袁術的力量不可低估,若現在東取徐州,一定與袁術發生爭鬥。如果呂布襲擊我軍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好結果。」劉備不聽勸告,就帶着人馬東進,和袁術纏鬥不休。呂布果然乘機襲取了下邳,然後又派兵去支援袁術。

劉備一敗塗地,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他便跟隨陳紀一起到徐州避難。適值曹兵大破呂布,曹操徵聘陳群為司空府西曹椽屬。當時有人推薦樂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使徵召二人。陳群把徵召的教令原封不動地退還給曹操,認為這兩個人品德不好,早晚會敗亡。曹操不聽。後來王模、周逵果然由於為非作歹而遭殺之身之禍,曹操為此向陳群道歉。陳群推薦廣陵的陳矯和丹陽的戴乾,曹操都任用了。以後吳人叛亂,戴乾忠義赴死,陳矯則成為名臣,世人為此都稱道陳群是慧眼識人。

青龍年間,朝廷營建宮室,致使百姓耽誤了農時。陳群上疏說:「大禹繼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宮室,穿粗陋的衣服,何況當今自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老百姓數量劇減,與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相比,現在的戶口還比不上那時的一大郡。再加上邊境戰事頻繁,將士勞苦,如果再遇到旱澇災害,國家的憂患可就深重了。況且吳國、蜀國尚未消滅,國家還不安定,應該乘他們還沒有興師進攻加緊訓練軍隊,鼓勵農耕,做好反擊侵略的準備。現在陛下捨棄這些當務之急,反而忙於興建宮室,臣下恐怕老百姓會日見睏乏,將來拿什麼來抵抗敵兵呢?如今中原地區像這樣耗費勞力,正是吳國、蜀國所樂意看到的。這可是國家安危的關鍵,希望陛下慎重考慮。」

當初太祖在世時,劉廙因為受弟弟參與魏諷謀反一事的株連本當斬首,陳群向太祖講了自己看法,太祖說:「劉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赦免他。」於是令劉廙官復原職,劉廙由衷地感謝陳群的恩德,可陳群說:「議論刑罰是為了國家,並非為了私情,況且決定來自明主,我又知道什麼呢?」[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