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周瑜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周瑜之死,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①。

弦歌知雅意②,杯酒謝良朋。

曾謁三千斛③,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④,憑弔欲傷情

【釋詞】

①青年有俊聲:周瑜是三國時代一位文武兼備、風流儒雅的青年將軍。人皆呼為周郎。

②弦歌知雅意:周瑜很精通音樂,酒醉之後也能辨出曲子彈奏是否準確。江東流傳歌謠:「曲有誤,周郎顧。」

③曾謁三千斛:周瑜任居巢長時曾向魯肅求助,得其贈與一囷米,有三千斛。謁:拜訪。

④巴丘:山名。在今湖南嶽陽南。

三國詩詞《周瑜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周瑜借道取川,遭到蜀軍的攔阻。四路兵馬一齊殺出,聲言要活捉周瑜,氣得他怒氣填胸,墜於馬下,箭瘡復發。他帶病率大軍西上,行進到巴丘,死在那裡,時年三十六歲。這首五言詩對他短暫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概括。

周瑜是三國時代一位文武兼備、風流儒雅的青年統帥。他生活在滄海橫流的大動盪歲月里,從一投身天下豪強的競爭,就受到開創東吳基業的君主孫策的倚重,繼而又被吳主孫權拜為都督,統領軍事。他三十多歲已是舉世著稱、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

小說家對周瑜着力刻畫的筆墨,都集中在周瑜指揮赤壁之戰的描寫上了。在這場大戰中,周瑜的雄才大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當時曹操欲平荊州,百萬雄師,順流東下,與孫權決戰,舉朝震驚。何去何從,在命運大決戰時刻,面對文官一派投降的論調,周瑜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並向孫權「請得精兵數萬人,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孫權聽了周瑜精闢的分析,解除了顧慮,信心百倍,精神大振,說:「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孫權決計破曹這一歷史性的決策,與周瑜主戰的影響有着直接的關係。在指揮破曹的整個戰爭過程中,周瑜從戰略到戰術都做了精心的籌劃。蔣干過江,將計就計,借曹操之刀殺了其水軍都督,使北軍不善水戰的弱點更趨嚴重;闞澤下降書,龐統授連環計,黃蓋詐降,為火攻曹軍,一步一步地創設條件。這場大戰終於使曹操損失慘重,從此再不敢飲馬長江,窺視江南。赤壁破曹,鼎足三分,使周瑜的名字流傳千古。詩客騷人,多賦於此,蘇東坡一首著名詞章,滿腔激情地追懷赤壁之戰當年,「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空前盛況,還特別熱情地大書一筆周瑜「雄姿英發」,年輕有為,在「談笑間」有破敵的英雄氣概。「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這首詩是後人之作,因而詠周瑜並不是循着《三國演義》所塑造的形象為基本意象有感而發,而常常是綜合史書或其他媒介所了解的史實去頌揚周瑜的。因此,便會與《三國演義》上的周瑜形象有一定的距離。從「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可知,歷史上的周瑜,不但沒有像小說中描寫忌妒諸葛亮所表現出的那麼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意氣用事;而與此相反,「性度恢廓」,心胸開朗,「謙讓服人」,情趣高雅。他從小就愛音樂,據說他喝醉了酒,也能聽出樂曲的「闕誤」。時人傳說:「曲有誤,周郎顧。」情趣高雅的周瑜,虛己待人、舉薦良朋、愛惜人才,傳為美談。即使小說家也不得不書寫他舉薦魯肅,敬重程普。但小說從整個人物結構系統出發,為映襯諸葛亮的識大體,顧大局,雍容大度,因而才把周瑜刻畫得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直到被活活氣死。臨死周瑜還耿耿於懷地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詩中特意提到魯肅。周瑜任居巢長時,一次帶兵路過東城,慕魯肅之名,前去拜望,並求助軍糧。當時魯家有兩囷米,各貯米三千斛。魯肅慷慨地指着一囷米贈給了周瑜。周瑜大喜過望,「益知其奇」,不同流俗,遂為摯友。孫權初掌江東,周瑜立刻把魯肅推薦給孫權。正是這個魯肅,以最清醒的戰略意識,為孫權論述了割據江東,進而劃江而治,最後建立「高帝之業」。並極力促成孫、劉聯盟,成為周瑜赤壁抗戰的得力助手。大概由於這個原因,全詩只具體地點到了周瑜兩件史實,一個是「赤壁遺雄烈」;一個是「曾謁三千斛」。赤壁大戰的勝利,就東吳而言,軍事指揮首功當屬周瑜;戰略決策首功當推魯肅。所以周瑜臨死,向孫權舉薦魯肅代替己任。

周瑜英年早逝,當時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二十年後,孫權稱帝還念念不忘地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周瑜不愧一代天驕,為後人敬仰。「巴丘終命處,憑弔欲傷情。」[1]

參考來源